太平天国的兴起是否是必然现象?

 我来答
虎纠小豆豆
2023-04-04 · TA获得超过3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50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81.8万
展开全部
许多前往桂平金田观光旅游的客人,几乎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洪秀全、冯云山是广东花县人,他们“出游天下”,先后到过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山区的好几个县份,进入广西后又到过贵县(今贵港)龙山的赐谷村,该村村民王盛均是洪秀全的表兄。那么,洪、冯为什么不在广东,也不在龙山,而是老远的跑到这里发动桂平金田起义呢?
笔者由于业务工作的关系,近年接触了不少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史料和学术界的一些前辈,对这个问题多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选择在桂平金田发动起义,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先谈其必然性。
首先,金田有个很好的靠山——紫荆山。
金田村在紫荆山南麓,紫荆山位于浔州、柳州两府桂平、武宣、象州和金秀大瑶山几县交界处,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另据史籍记载,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曾据紫荆山天险抗击明军,侯大狗领导的一支队伍在双髻山据守达七年之久(见清·丁守存《从军日记》)。至今,在紫荆镇政府所在地三江圩边,还可以看到瑶民起义军构筑的几处营盘,瑶民起义培育了紫荆山区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精神。
明清时期,随着金田地区以织布、染布为主的手工业的蓬勃兴起,紫荆山中还聚集了数百以种蓝、烧炭为生的工人。他们艰辛劳作,却经常得不到应得的报酬,与当地富绅“时有摩擦”。因此,全国著名的史学泰斗罗尔纲曾在《太平天国首义志》一书中这样说:“(冯云山)离赐谷村后,到桂平县城留居人张永绣家月余。人有谈县北紫荆山者,言其地山深路僻,人入不知处,而烧炭、种山穷人聚居其间。云山闻而窃喜曰:‘此吾人创业地也。乃潜往其地。盖其志固欲密访发展大业之基础。既之有此理想境地,遂不惮劳苦而决心入此活动。时道光二十四年事也。”
经过冯云山的艰苦努力,几年后,紫荆山区终于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根据地。笔者父亲凌崇征研究太平天国史多年,他早年常到紫荆山调查研究。有一次,现年90多岁的三江中心校校长曾乃泮对他说:我亚伯曾亚凤清朝时在三江圩做更夫,花名叫“打更凤”,曾在三江圩上开设鸦片烟馆,听来来往往吸食鸦片的烟客讲过许多有关冯云山的传说。亚凤伯亲口对我说过:“冯云山在大冲书房教书时每到夜晚就川流不息的有人来找他谈天说地,有的是本山人,有的是来路人。从平隘山方向来的是平南人,从勒竹坳方向来的是武宣人,也有专门来紫荆山种蓝靛、烧木炭的陆川、博白人。他们当中,不少人接受了冯云山宣传的道理,加入了拜上帝会。后来回到本乡本土,又建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就这样,拜上帝会组织很快扩展到了玉林州、浔州府属各县。
其次,明清时期,紫荆山地区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据民国《桂平县志》记载:“自(明)大藤峡煽乱据为窠窟,人迹罕至。平定后据狼人守隘口(今风门坳处),清康熙年间,有匪人出入,经谭总兵征剿始平,随于山口处设紫荆汛,官兵守之,复招人民进隘内开僻田亩,渐成村落,供赋税当役夫,与(山外)宣里民无异。嗣是撤去山口营汛,迁大湟江口巡检司于新圩,木伐道通、商旅接踵,口成通衢矣。道光年间,广东游匪入境,土匪渐染其风,时有奸狡之徒,或从隘口入山过界,而逃于武宣、象州等处,或在山外拐抢回头过界,复入隘口,潜匿于新圩一带村落中,或竟出江口远飏而去。当时山口卡房只有塘兵一人。虽常见贼匪往来,力难禁阻。”绵亘数百里的紫荆山区,隘口卡房只有塘兵一人,反革命统治力量之薄弱,由此可见一斑。《桂平县志》接着又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洪秀全拜会于此,三十年起兵金田,亦恃有此关易于出入也。”
第三,清道光年间(19世纪20-40年代)在距金田村15公里的大湟江口圩附近,活跃着几支天地会武装。他们的首领之一就是鼎鼎有名,后来成为太平军重要将领的罗大纲。这几支起义队伍与活动在横州的张嘉祥、荔浦修仁的陈亚贵等部互相响应,专与官府作对,给清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清政府不得不从各地调集重兵对付他们。1850年冬,清广西提督向荣由横州督师赴浔,起初就是为了对付活跃在江口的天地会武装。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天,洪挥戈东出江口,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招集罗大纲、邱二娘等几支天地会武装。太平天国历史上有“金田起义出大湟”之说,指的就是这回事。
第四,金田地区和紫荆山区居住着大批客家人,他们大多是清乾隆年间(18世纪)以后从广东惠州、嘉应州(今梅州)等地迁来。由于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客家人比较容易接受洪秀全、冯云山宣传的反清革命道理。而洪、冯二人来说,更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他们和当地乡民接触时,往往只须一句客家话“厓地”或是“麻介(什么)”,彼此之间的距离立马缩小了。因此,加入拜上帝会的客家人特别多,民国年间出版的、由洪仁玕口述写成的《太平天国起义志》一书中,就有“拜上帝会教徒多数为客家人”之说。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将士大多是客家人。从其某种意义上说,太平天国就是一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农民起义。
再说偶然性。
如果不是那场严重的大饥荒,太平天国起义也许不会在这个时候发生在金田。武装起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拜上会在紫荆山建立了根据地。“地利、人和”这两个条件都有了,欠缺的是时机(天时);而道光末叶(19世纪40年代后期)接连出现的水旱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对太平天中起义来说却是“天赐良机”。民国《桂平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8年),桂平县整整10个月滴雨不下,早晚两造颗粒无收,百姓靠野菜、草根、树皮度日。鬻及儿女者,往往有之。”金田新圩甚至出现了灾民割死人肉在市面上出卖的惨象。是年冬,大洋人苏十九“率饥民一千多人”到处“打劫富户”、“全境骚然”。不久,洪秀全发布“团营令”,两万多拜上帝会众聚集金田,起义随之爆发。
夏夜流星阵
2023-04-01 · 超过1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8万
展开全部
  1. 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

  2. 首先太平天国的一时建立是因为当时仗打得不错而且没有贪图享乐的,一鼓作气便拿下清政府半壁江山,后来上层固步自封,耽于荣华故而失败,当想挽回已是为时已晚,但,在当时的社会,太平天国昙花一现已是难得

  3. 洋务运动也是这样,想得都太美好太理想,做起来又是官企扣利,私企以次充好,根本行不通。

  4. 戊戌变法失败乃是因天时与人和都不具备,首先变法的维新派实力过于薄弱想法过于简单,做事又鲁莽激进,主要还是势单力薄,社会条件不允许

  5. 三者都空有理论蓝图,做起来为现实所缚,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都是自己写的,希望能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