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意义是什么?
并不是说考试本身就是罪大恶极的,也不是说应该把考试从教育中驱逐出去。如果考试仅仅作为一种选拔手段,那么称之为一个创举也不为过,因为只要能够保证考试的“程序正义”,考试分数总会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从而有一定程度的公平。
然而,当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目的本身,就会与教育相对立,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产物,即应试教育。考试本来是由教育者设计并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却反过来凌驾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上;考试支配了人,而不是人支配考试,这是考试的异化。 在应试教育下,一切都要以取得尽可能高的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不仅学生们必须要为了取得高分而煞费苦心,老师们也不得不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绞尽脑汁,尽管二者的内在动机有所不同——学生们的目的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老师们的则是升职加薪。
既然取得高分的目标是外在的、既定的,那么个体的个性如何就根本无关紧要了,甚而至于人性都可有可无。学生们把自己当作一台冷酷无情的应试机器就够了,只需要追求尽可能高的应试效率,而在必要时才为自己补充一些燃料;一到假期,学生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与考试相关的事情,乃至拒斥一切学习,而报复性地发泄自己的个性。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更直观的原因:假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在应试教育阶段,对“集体主义”的宣传铺天盖地,但所宣传的和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一回事,甚至于截然相反。 老师常常教导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为班集体做贡献”,但学生压根就不会觉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因为如前所述,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取得更高的分数,而把其他人都“比下去”,以夺得未来的更好的教育资源;换言之,学生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硬强调某个虚幻的集体,只能是自欺欺人。
毫无疑问,学生们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尽管口口声声说集体至上,但集体的成果绝不会为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所共享,而总是会为个别集体的代表所独占。一边在名义上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另一边却在事实上把绝大多数个体排除在外,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此“集体主义”必然走向其反面——既不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不能促进个性的发展。
因此,应试教育会不利于个性发展非常正确。但更有意义的问题也许是:压抑之后的觉醒将如何? 一般而言,一旦对应试教育造成的个性压抑产生怀疑和对抗,就很容易导向虚无主义:从否定考试分数开始,进而否定教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直至否定一切价值,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也可能从虚无主义中走出来,但到那时再去追求个性可能就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