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夕,世界局势变化?

 我来答
欧阳论战争
2023-06-10 · 超过3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3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16万
展开全部

二战前夕,世界局势变化?

波的海三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北部沿海地区。波罗的海国家在地理上属于东欧,但在文化上属于东北欧。 1721年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俄国割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北部和卡累利阿的一部分。

1772年至1795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结盟,先后3次瓜分波兰和立陶宛王国,占领了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大部。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被并入俄罗斯(尼曼河以西地区除外,这些地区直到1815 年才被并入)。至此,曾经在欧洲历史上强大的立陶宛大公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了立陶宛,俄罗斯控制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号文件规定,苏俄放弃波罗的海三个国家、芬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同时苏联武装力量全面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同年11月德国战败后,红军再次进入三国,但在协约国和德军的支持下,苏维埃政权被迫退出。 1920年,苏俄与这三个国家签订和平条约,承认它们的主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苏联与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1920年代和 1930年代的条约体系正式确立,这通常有助于维持该地区的稳定。

1939年7月7日,爱沙尼亚与德国正式签署《德爱互不侵犯条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也让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表态感到不安。

尤其是《德爱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苏联看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政府准备以各种方式帮助希特勒,使其更容易控制波罗的海国家,这三个国家的政府也准备出手爱沙尼亚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的代言人,似乎在等待希特勒召见哈查总统和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前往德国,让自己的祖国得到希特勒的保护。

因此,苏联与波罗的海三国之间的政治互不信任也促使苏联加快签署《国防互助条约》。

1939 年9 月德波战争的爆发导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决定避免卷入战争并通过中立法。

与此同时,波罗的海国家认识到,要弥补因战争中断的经贸关系损失,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就是与苏联合作。这得到了苏联领导层的积极评价。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德国侵略的情况下缺乏保持独立的机会,以及希特勒通过从波罗的海据点攻击苏联来统治它们的前景,迫使苏联领导层采取措施加强其在波罗的海地区拥有自己的安全。

这一目标是通过与波罗的海国家政府代表的双边谈判实现的,致力于制定和缔结互助协议,包括在波罗的海国家部署苏联军队的条件。

苏联领导人预测了事态发展的各种情景,认为波罗的海国家的苏联军队和他们的军队数量应该大致相等。

9月27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与爱沙尼亚代表团谈判时提出部署35000人的苏联特遣队。爱沙尼亚代表团坚决反对。

此后斯大林表示至少需要25000名士兵。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卡尔塞尔特(1898.6.24-1958.1.31)也对苏联要在爱沙尼亚驻军15000人表示不满。

谈判结果如下:1939年9月28日签署《苏联与爱沙尼亚共和国之间的互助条约及其机密议定书》,10月5日签署《苏联和拉脱维亚共和国之间的互助条约及其机密协定书》,10月10日签署《关于维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

结果,立陶宛从苏联得到了它的首都维尔纽斯,1920年被波兰占领。根据互助条约,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领土部署陆空力量加强防卫力量,爱沙尼亚25000人,拉脱维亚20000人,立陶宛有20,000 人。

此外,苏联在爱沙尼亚的萨列马岛(埃泽尔)、赫马岛(达戈岛)和帕尔迪斯基市(波罗的海的一个港口)以及拉脱维亚的利耶帕亚和文茨皮尔斯海军基地都有海军基地。

维尔纽斯

一战期间被德军占领。十月革命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18年3月德国宣布承认。德国投降后,红军开始向波罗的海地区进发,1月到达维尔纽斯1919年5月5日,波兰与红军作战,4月21日占领维尔纽斯。1920年苏波战争爆发后,红军于7月21日将波兰人赶出维尔纽斯,该市于1997年归立陶宛所有。

与立陶宛的合同。但波兰在华沙战役中被红军击败,于1920年10月9日再次占领该城,而立陶宛军队寡不敌众,无法对占领维尔纽斯地区做出任何反制。

德波战争爆发后,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9月19日维尔纽斯落入苏联手中。10月10日,苏联与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和平条约将该地区归还立陶宛。相比之下,1939 年3 月22 日早些时候,立陶宛被迫将克莱佩达(在德国称为梅梅尔)割让给德国。

驱逐舰主舰“明斯克”、驱逐舰“骄傲”和“敏捷”率先前往爱沙尼亚。 1939年10月11日下午4点,编队开始驶向塔林港。在首领驱逐舰的主桅上,悬挂着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旗以示敬意。 10月12日,编队进入塔林港。

10月15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一个分舰队也驶入塔林。分舰队有战列舰“十月革命”号(悬挂波罗的海舰队司令旗)、巡洋舰基洛夫号、3艘驱逐舰(“愤怒”号、“威胁”号和“神速”号)和4艘护卫舰等。

10月16日,鱼雷艇第1支队抵达塔林进行水域保护。同月,潜艇第2支队全部(第17和第22大队)移师那里。10月22日波罗的海舰队二级分舰队级Н.Н.涅斯维茨基率领巡洋舰“基洛夫”号,驱逐舰“威胁”号和“神速”号根据在苏联与拉脱维亚签署的协议驶抵利耶帕亚。

1939 年 10 -11 月,在波罗的海国家驻军组建了特别步兵军和红军空军部队。进驻爱沙尼亚的是特别步兵第65军,军长师级指挥官А.А.Тюрин秋林(1896.8.14-1976.7.25,1940年6月4日晋升中将),军事委员委员会旅级政委Н.М.Жмакин热马金(1892.5.5-1952.7.20,1942年12月6日晋升少将),辖辖步兵第16师、坦克第18旅、航空兵第55旅(辖歼击航空兵第25和38团与快速轰炸航空兵第35和第44团)。

为了运送部队,独立汽车第549营参与其中,然后返回苏联领土。进驻拉脱维亚的是特别步兵第2军(11月4日开始),军长军级指挥官В.И.Морозов莫罗佐夫(1897.2.8-1964.7.11,1940年6月4日晋升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旅级政委М.П.Мареев马尔耶夫(1897-1941),辖步兵第67师,独立轻型坦克第6旅、坦克第10团,航空兵第18旅(辖歼击航空兵第31和第151团与快速轰炸航空兵第39团)等。

进驻立陶宛是特别步兵第16军,军长师级指挥官А.А.Коробков科罗布科夫(1897.6.20-1941.7.22,1940年6月4日晋升少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旅级政委А.Я.Лыков李可夫,辖步兵第5师、坦克第2旅、 歼击航空兵第10团和快速轰炸航空兵第31团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