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编码区和内含子是什么关系
非编码区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非编码区中包含一整套内含子。
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非编码区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
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
扩展资料:
基因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对组成。组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分为不同区段。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不同区段所起的作用不同。能够转录为相应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合成(也就是能编码蛋白质)的区段叫做编码区。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区段叫做非编码区。非编码区位于编码区前后,同属于一个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和强弱 。
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对于遗传信息表达是不可缺少的。在它上面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是有遗传效应的。比如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非编码区对目的基因是不可缺少的。非编码区上有与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具有调控作用。
基因非编码区的碱基的插入、缺失和替代也属于基因突变事件,尽管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是局限在编码区突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编码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含子
●外显子就是在成熟mRNA中保留下的部分,也就是说成熟mRNA对应于基因中的部分。
●内含子是指在mRNA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的部分,在成熟mRNA中不存在的部分。
●所谓mRNA就是信使mRNA,是将来可以翻译成蛋白质的一种核糖核酸。生物体的各种表型效应都是由于基因的最终产物蛋白质引起的。
●虽然以前认为内含子是没有什么功能的,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内含子可能有一定的功能,比如在mRNA加工过程中起帮助作用、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且内含子只是对一个特定的基因而言是它的内含子,此内含子对于其它的基因而言,也有可能是外显子或者外显子的一部分。
●总之,一切概念和机制都在发展中
内含子:
DNA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又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
一般由外显子控制遗传和蛋白质的合成。
目前生物学界对内含子的作用还不大清楚,正在研究之中。
基因非编码区的调控作用
控制转录的时间,有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而终止子则是让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还有控制那些基因要表达,那些不表达,笼统的说就是非编码区与基因的表达有关
原核细胞的基因的结构
原核基因:编码区全部编码蛋白质
真核基因:编码区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只有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
编码区:能转录响应的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非编码区:不能转录为信使RNA,不能编码蛋白质
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
最重要的是有位于编码区上游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非编码区:有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包括位于编码区上游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编码区:特点:间隔的、不连续的
包括: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序列
任何一个基因都一定含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如乳糖操纵子模型
操纵子由调控区与 信息区组成,上游是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元件两部分。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位于转录起点上游,本身并不被转录。操纵元件也称为操纵基因,是阻遏蛋白识别与结合的一小段DNA序列,操纵元件紧接在启动子下游,通常与启动子有部分重叠,本身不能转录成mRNA。阻遏蛋白是由操纵子前端的调节基因编码产生的,是一类在转录水平对基因表达产生负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它主要通过抑制启动子复合物的形成而抑制基因的转录。阻遏蛋白都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而发生变构,在不同构象时与DNA结合或解离。乳糖操纵子包含lacZ、lacY、lacA 3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性酶、硫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 它们能转录mRNA而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操纵子上游还有一个启动子P和操纵基因O。
从乳糖操纵子可看出,lacZ、lacY、lacA 3个结构基因内都无非编码区,lacZ、lacY、lacA 3个结构基因都共同受上游的调控区(非编码区)控制。
参考资料: 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