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这首古诗的意思

年代:金作者:元好问作品:鹧鸪天五○首白白红红小树花。春风满意与铅华。烟霄自属千金马,月旦真成两部蛙。诸葛菜,邵平瓜。白头孤影一长嗟。南园睡足松阴转,无数蜂儿趁晚衙。这是... 年代:金
作者:元好问
作品:鹧鸪天五○首

白白红红小树花。
春风满意与铅华。
烟霄自属千金马,
月旦真成两部蛙。
诸葛菜,邵平瓜。
白头孤影一长嗟。
南园睡足松阴转,
无数蜂儿趁晚衙。
这是一首田园诗,不是什么借酒消愁的。翻译一下诗的意思就行了。
展开
 我来答
无能胜金刚明王
2007-03-26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小树开着红红白白的小花
有女春风满面有如化了妆(铅花:化妆用的铅粉)
本来我应该是金戈铁马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短时间内真的成了农夫(月:月份;旦:天;两部:两部分应该是南北两园,后面提到了南园;蛙:象青蛙)
天天种着诸葛菜,邵平瓜(说明这位将军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战场的留恋)
白发老人只能孤独的一声长叹
在南园饱饱睡上了一觉,松林已经转阴
无数蜜蜂都趁着傍晚飞到了衙门

【鹧 鸪 天 元好问鉴赏】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 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 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佘冬易0H7
2007-03-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万
展开全部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ugang9116
2007-03-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鹧 鸪 天 元好问鉴赏】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 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 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anly2005
2007-03-26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8.5万
展开全部
鹧 鸪 天

元好问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
好个诗家阮步兵!
小树开着红红白白的小花
有女春风满面有如化了妆(铅花:化妆用的铅粉)
本来我应该是金戈铁马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短时间内真的成了农夫(月:月份;旦:天;两部:两部分应该是南北两园,后面提到了南园;蛙:象青蛙)
天天种着诸葛菜,邵平瓜(说明这位将军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战场的留恋)
白发老人只能孤独的一声长叹
在南园饱饱睡上了一觉,松林已经转阴
无数蜜蜂都趁着傍晚飞到了衙门

【鹧 鸪 天 元好问鉴赏】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 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 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7-03-25
展开全部
鹧 鸪 天

元好问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
好个诗家阮步兵!

【鹧 鸪 天 元好问鉴赏】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 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 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