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一、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二、法显取经
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三、玄装取经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四、鸠摩罗什传经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学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译成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父亲是龟兹国的天竺(今印度)国师(受国王尊奉的最高佛学水准的代表),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的妹妹。受母亲的影响,他七岁出家修练佛学。天资聪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种语言,广学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别精通大乘学说。在西域各国传教,声誉极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将吕光西征,迎罗什来中国,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到长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更尊罗什为国师。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先后翻译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变了以往中国佛经只有零星翻译的历史,使得大乘经典都有中译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经翻译的朴拙风气,使中文佛经达到了意义通达的水准。他还培养了一批极有建树的佛教学家,历史记载,他的门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观等。鸠摩罗什把中国的佛教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五、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岁的班超在官府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
当时,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于是,他把笔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队伍。成语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与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仅带领36名精干的骑兵,一个偷袭就把匈奴军队打败。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战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城邦,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率领手下的36名壮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来到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们刚刚到达几天,匈奴的使者带着130人也赶到了。亲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将班超一行监视起来。
危急之中,班超对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夜里,他们分兵两路,利用沙漠的大风火烧匈奴军营,斩杀逃窜者,将130名敌军全部消灭。匈奴的使团被斩杀,鄯善王担心报复,只能依附汉王朝了。
接着,班超来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阗,于阗王与中央政权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继续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处――疏勒挺进。
当时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现在喀什一带。这里的首领被匈奴杀害,一个龟兹的将军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王宫——盘橐城下。
36勇士中一个名叫田虑的人主动向班超请缨,他只身进入盘橐城,劝说傀儡王立即投降。这个龟兹将军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虑发现身边的疏勒人与这个傀儡貌合神离,便一步冲上去,将傀儡王押出王宫。班超和勇士们旋风般扑向盘橐城,眨眼间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疏勒。
从此,被匈奴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通。
盘橐城的城墙经历2000年风雨至今屹立在喀什。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壮士塑像。
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他以这里为根据地,抗击匈奴,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
一、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二、法显取经
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三、玄装取经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四、鸠摩罗什传经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学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译成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父亲是龟兹国的天竺(今印度)国师(受国王尊奉的最高佛学水准的代表),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的妹妹。受母亲的影响,他七岁出家修练佛学。天资聪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种语言,广学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别精通大乘学说。在西域各国传教,声誉极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将吕光西征,迎罗什来中国,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到长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更尊罗什为国师。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先后翻译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变了以往中国佛经只有零星翻译的历史,使得大乘经典都有中译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经翻译的朴拙风气,使中文佛经达到了意义通达的水准。他还培养了一批极有建树的佛教学家,历史记载,他的门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观等。鸠摩罗什把中国的佛教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五、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岁的班超在官府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
当时,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于是,他把笔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队伍。成语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与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仅带领36名精干的骑兵,一个偷袭就把匈奴军队打败。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战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城邦,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率领手下的36名壮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来到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们刚刚到达几天,匈奴的使者带着130人也赶到了。亲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将班超一行监视起来。
危急之中,班超对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夜里,他们分兵两路,利用沙漠的大风火烧匈奴军营,斩杀逃窜者,将130名敌军全部消灭。匈奴的使团被斩杀,鄯善王担心报复,只能依附汉王朝了。
接着,班超来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阗,于阗王与中央政权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继续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处――疏勒挺进。
当时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现在喀什一带。这里的首领被匈奴杀害,一个龟兹的将军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王宫——盘橐城下。
36勇士中一个名叫田虑的人主动向班超请缨,他只身进入盘橐城,劝说傀儡王立即投降。这个龟兹将军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虑发现身边的疏勒人与这个傀儡貌合神离,便一步冲上去,将傀儡王押出王宫。班超和勇士们旋风般扑向盘橐城,眨眼间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疏勒。
从此,被匈奴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通。
盘橐城的城墙经历2000年风雨至今屹立在喀什。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壮士塑像。
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他以这里为根据地,抗击匈奴,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
展开全部
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
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龟兹王绛宾也想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
(二) 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长途贩运是古代商人获得利润的重要方法,商业利益驱动他们冒险远行,他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亦为东西方传递了不同的观念、文化和物产。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中亚地区的民族都是经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亚的商人集团在活动。汉唐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初),著名的中亚商人是粟特人,他们组成商队往返中国与中亚地区,他们信仰祆教,祆教领袖同时就是商队的首脑。他们不仅为中国和西方提供了新鲜的货物,也给中西方带来了特殊的文化。远方国度的使者,有时就是由商人担任的,在给中国皇帝进贡的同时,实际上也从事贸易活动。著名的使者马可孛罗(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丝绸之路上,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艰险往来各地的是宗教僧侣。他们之中,以佛教僧侣最多,既有来自西域向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如鸠摩罗什,也有中国高僧如法显、玄奘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和经籍的。此外,东来的还有摩尼教僧侣、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队首领往往就是祆教领袖,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称他们为「萨宝」。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侣,如长春真人丘处机。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驱动力,但这些僧侣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帮助世人摆脱苦海。结果,由於他们的努力,丝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来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比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道教就很难产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
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龟兹王绛宾也想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
(二) 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长途贩运是古代商人获得利润的重要方法,商业利益驱动他们冒险远行,他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亦为东西方传递了不同的观念、文化和物产。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中亚地区的民族都是经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亚的商人集团在活动。汉唐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初),著名的中亚商人是粟特人,他们组成商队往返中国与中亚地区,他们信仰祆教,祆教领袖同时就是商队的首脑。他们不仅为中国和西方提供了新鲜的货物,也给中西方带来了特殊的文化。远方国度的使者,有时就是由商人担任的,在给中国皇帝进贡的同时,实际上也从事贸易活动。著名的使者马可孛罗(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丝绸之路上,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艰险往来各地的是宗教僧侣。他们之中,以佛教僧侣最多,既有来自西域向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如鸠摩罗什,也有中国高僧如法显、玄奘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和经籍的。此外,东来的还有摩尼教僧侣、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队首领往往就是祆教领袖,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称他们为「萨宝」。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侣,如长春真人丘处机。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驱动力,但这些僧侣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帮助世人摆脱苦海。结果,由於他们的努力,丝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来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比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道教就很难产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就是走丝绸之路这条路去取真经.他去真经时,还带了三个徒弟.他去取真经是为了把西方的经书带到中国来.他们回来之后,把去取经书一路上发生的故事告诉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把他们一路上经历的磨难编成了神话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