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收红包”是每年春节都必须做的几件事,今年也不例外。不过,过年拜年是最有趣的。
除夕夜,我们贴好春联,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第二天一早,便穿上新衣服,去外婆家拜年了。
一路上,我和爸爸说说笑笑,看看路边的风景,也别是一番风趣。公路两旁的高山布满了浓密的松树,由于山里温度低,山上的雪并没有完全溶化,雪水顺着山径流到小溪里,山峦上的松树都被雪压弯了,真是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终于,到外婆家了。我高兴地跳下车,一蹦一跳地去找外婆和表妹们。表妹们看见我来了,就一起拥过来,央我带她们出去玩。我一口答应下来。在征求长辈们的同意后,我们乐颠颠地跑远了。
到了村小学的操场上,我按年龄大小给大家排队,我老大排第一,其次是甜甜,最后是妍妍。我们几个小孩在学校操场上蹦啊跳啊,活像三只快乐的小鹿。
拜年不仅仅是玩耍,小辈还要给长辈送去各种礼品及祝福,所以,我们玩够后又去了舅舅、大姨等等亲戚家。
拜年,对我们小孩来说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这些钱足够我支付一个学期的学费。
新年是把烦恼扔给旧年,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这几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烟花绽放美丽的“花瓣”。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学习会像烟花般灿烂!
除夕夜,我们贴好春联,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第二天一早,便穿上新衣服,去外婆家拜年了。
一路上,我和爸爸说说笑笑,看看路边的风景,也别是一番风趣。公路两旁的高山布满了浓密的松树,由于山里温度低,山上的雪并没有完全溶化,雪水顺着山径流到小溪里,山峦上的松树都被雪压弯了,真是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终于,到外婆家了。我高兴地跳下车,一蹦一跳地去找外婆和表妹们。表妹们看见我来了,就一起拥过来,央我带她们出去玩。我一口答应下来。在征求长辈们的同意后,我们乐颠颠地跑远了。
到了村小学的操场上,我按年龄大小给大家排队,我老大排第一,其次是甜甜,最后是妍妍。我们几个小孩在学校操场上蹦啊跳啊,活像三只快乐的小鹿。
拜年不仅仅是玩耍,小辈还要给长辈送去各种礼品及祝福,所以,我们玩够后又去了舅舅、大姨等等亲戚家。
拜年,对我们小孩来说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这些钱足够我支付一个学期的学费。
新年是把烦恼扔给旧年,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这几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烟花绽放美丽的“花瓣”。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学习会像烟花般灿烂!
展开全部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不过你应该写和家人包饺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23
展开全部
还好你可以说到别人家吃饺子,也可以写包饺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