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 我来答
是嘛10
高粉答主

2019-08-0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016
展开全部

1、终身性。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活到老学到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2、广阔性。社会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会教育就到什么地方,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实行;

3、层次性。从人的年龄段来分,有婴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从人的地位和级别来分,有中央级;省部级;市级;县级;

4、多变性。社会教育的多变性是影响社会教育质量的罪魁祸首。

扩展资料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社会教育

你瞅啥day
高粉答主

2019-07-21 · 愿世间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
你瞅啥day
采纳数:19 获赞数:758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1、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古代只有私塾,没有名义上的学校。真正的学校是国家办的。数量很少。一般是贵族才能进去。比如说:国子监、国子寺、国子学等。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法获得教育的。这些学校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的本质:

1、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亡之日。

2、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时,它又反过来给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影响和作用。

3、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它首先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同时又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教育除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4、教育还受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626f82
高赞答主

2011-02-24 · 一个有才华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万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亿
展开全部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现象。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实现,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交叉作用、脑体分离、文化知识发展的共同产物。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须有固定的场地,专职的教育人员,特定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比较丰富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亚洲、巴比伦、埃及、印度、希伯莱、中国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希腊、罗马在奴隶社会诞生之后最早产生了学校。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制社会才出现的。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才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巫、史、卜、贞等就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并且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在国外,巴比伦和亚述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产生最古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前身)。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产生文字(最初也是象形文字)。印度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了一种图画文字。学校正是在这些最古老的文字产生的地方相继出现。同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比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更为深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也就是说,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要创建学校。
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有了学校,便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领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实施的专门程度,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据中国古籍记载,中国奴隶社会已有庠、序、校、瞽宗等,后期还发展了政治与教育合一的国学、乡学体系。到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如唐代己有相当完备的学校体系,京都的儒学有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京都的专门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学以及音乐学校、工艺学校。地方学校有按行政区划分的府、州、县学和由私人办的乡学。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古埃及的王朝末期产生了宫廷学校。中世纪时期虽闭塞落后,但也出现了教会学校、世俗封建主的官廷学校以及后来的城市大学和行会学校。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种学校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夏、商、西周“学在官府,”限定只招收王太子、王子、诸侯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学,乡学也只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六艺”以养成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吏。西方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专为贵族阶级而设。古埃及的宫廷学校只收王子、王孙和贵族子弟入学。劳动人民只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封建社会,各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高低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授官、权利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指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文字、典籍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上,而且开始了知识形态的积累并将知识传给下一代。但教育内容重社会的典章制度,轻视生产知识传授。如古希腊、雅典的统治者崇尚文化学习,斯巴达统治者崇尚军事训练,古代印度实施宗教统治的婆罗门种姓注重神学学习,古代中国一向把儒家经典奉为学生必读教材,从奴隶社会的“六艺”,到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教育一经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后,两者便由分离走向对立。读书者把脱离劳动作为他们学习的基本追求,因而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劳动者由于生活所迫,失去了进入学校的权利,便与读书无缘。整个古代社会,脑体的分离,不仅是一种统治阶级倡行的思想和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上的规定。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以读书死、死读书为学校、私塾先生的 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或不听从教师训示者则课以体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西周时期的“乡学”即是地方官学。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种高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则是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少正卯都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历史行程。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中国古代孔子的私学和众多的官学、私塾,其教学形态大都是个别施教,充其量是集体个别施教。至于西方的宫廷学校、职官学校等亦同样如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虔敬还爽口的雪花8698
2012-05-28 · TA获得超过7.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90万
展开全部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现象。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实现,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交叉作用、脑体分离、文化知识发展的共同产物。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须有固定的场地,专职的教育人员,特定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比较丰富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亚洲、巴比伦、埃及、印度、希伯莱、中国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希腊、罗马在奴隶社会诞生之后最早产生了学校。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制社会才出现的。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才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巫、史、卜、贞等就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并且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在国外,巴比伦和亚述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产生最古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前身)。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产生文字(最初也是象形文字)。印度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了一种图画文字。学校正是在这些最古老的文字产生的地方相继出现。同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比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更为深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也就是说,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要创建学校。
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有了学校,便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领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实施的专门程度,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据中国古籍记载,中国奴隶社会已有庠、序、校、瞽宗等,后期还发展了政治与教育合一的国学、乡学体系。到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如唐代己有相当完备的学校体系,京都的儒学有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京都的专门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学以及音乐学校、工艺学校。地方学校有按行政区划分的府、州、县学和由私人办的乡学。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古埃及的王朝末期产生了宫廷学校。中世纪时期虽闭塞落后,但也出现了教会学校、世俗封建主的官廷学校以及后来的城市大学和行会学校。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种学校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夏、商、西周“学在官府,”限定只招收王太子、王子、诸侯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学,乡学也只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六艺”以养成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吏。西方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专为贵族阶级而设。古埃及的宫廷学校只收王子、王孙和贵族子弟入学。劳动人民只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封建社会,各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高低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授官、权利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指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文字、典籍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上,而且开始了知识形态的积累并将知识传给下一代。但教育内容重社会的典章制度,轻视生产知识传授。如古希腊、雅典的统治者崇尚文化学习,斯巴达统治者崇尚军事训练,古代印度实施宗教统治的婆罗门种姓注重神学学习,古代中国一向把儒家经典奉为学生必读教材,从奴隶社会的“六艺”,到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教育一经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后,两者便由分离走向对立。读书者把脱离劳动作为他们学习的基本追求,因而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劳动者由于生活所迫,失去了进入学校的权利,便与读书无缘。整个古代社会,脑体的分离,不仅是一种统治阶级倡行的思想和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上的规定。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以读书死、死读书为学校、私塾先生的 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或不听从教师训示者则课以体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西周时期的“乡学”即是地方官学。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种高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则是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少正卯都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历史行程。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中国古代孔子的私学和众多的官学、私塾,其教学形态大都是个别施教,充其量是集体个别施教。至于西方的宫廷学校、职官学校等亦同样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瀛洲烟雨
2017-08-0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瀛洲烟雨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79782 获赞数:1153840
本人热爱数学,在校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愿利用课余时间,诚心诚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1,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古代只有私塾,没有名义上的学校。真正的学校是国家办的。数量很少。一般是贵族才能进去。比如说:国子监、国子寺、国子学等。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法获得教育的。这些学校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1,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显著。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统治阶级内部也层次不同,被统治阶级没有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道统性突出。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3,专制性明显。教育的过程是管制和灌输的过程,通过教师传递专制的威严,通过考试传递政权的威力。

4,教育的象征性功能突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高于知识教育。
5,学习方法刻板,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