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那么,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想象情境,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笑声与教育同行。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例:在学习《七大洲》的内容时,可利用生活经验和谐音把食品“八宝粥”引入七大洲的教学:教师走入教室时可带一罐“八宝粥”放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认识这种食品吗?这是什么?生:“认识!八宝粥!”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师:吃过的请举手。(学生齐刷刷的把手都举了起来。)师:我想你们对“八宝粥”的味道都很熟悉了,可你们知道八宝粥有好多兄弟吗?(学生愕然:有吗?)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八宝粥”为何排位在“老八”呢?因为“八宝粥”前面有“七大粥(洲)”,也就是有七个哥哥。(教师边介绍边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大哥叫亚洲,二哥叫非洲、、、、、、七哥叫大洋洲。学生们都释然地笑了:竟然可以这样解释!(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接下来因势利导,要求如下:这七个“哥哥”分别住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请大家打开“世界地形图”并找出来,完成下面内容:
1观察:请观察他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的大小。
2想象:哪两个兄弟的名字最像双胞胎?(北美洲和南美洲)哪几个兄弟关系较好,喜欢在一起?(亚洲、欧洲、非洲)哪个兄弟最不怕冷,最不欢迎客人串门?(南极洲)
3练习:“一笔画世界”课堂练习,画出轮廓并填入大洲名称。
4归纳:根据面积的大小,编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顺口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
反馈:“当笑声与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时候才能学得更好。课后不仅七大洲的名称和在地球上的位置学生记得牢,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八宝粥!”竟变成了一些学生与地理老师之间打招呼的特有方式。
二、创设激活需要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往往受现实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反差或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挑明,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初一的第一堂地理课,针对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方面学习和了解都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的现实,可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很少思考过的有趣的而且容易吸引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师适当追问,与学生交流他们现在所知道的和以后所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例1:大家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是白天?为什么有白天和夜晚?(对于白天和夜晚,学生已司空见惯,但很少有学生去思考,突然遇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既奇怪又很想知道。这样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2:大家知道地球的形状如何?地球处于天空中的什么位置?我们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既生活在地球上,又“飞翔”在天空中自豪情感。)
例3:大家瞧瞧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无袖、短袖还是长袖?为什么这样穿?一年四季都这样穿吗?(从学生身上的着装谈起,通过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说明天气和气候知识属于地理课程的范围。)
例4:大家的肤色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主要人种?我们应属于哪种人种?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些不同的人种?(通过外国人鼻子、头发的不同特点,简单交流不同人种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5:大家可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并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特点,判断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判断我们学校的大门朝向是哪个方向。(新生越了解自己新的教室和学校,越容易对新的教室和学校产生感情)
反馈:创设问题应该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学生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不能积极投入精力和情感,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经过第一堂课轻松的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而学生的心态放松,对新学科知识的心理忧虑得到缓和,就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了一种“企盼心理”。
三、创设师生合作情境,可以营造创新氛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与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例:《长江的开发》 在学生欣赏完《长江之歌》歌曲后,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只画有一条长江主干线及标注几个重要的城市符号。开始时我先填出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名称,然后请学生在课本“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宜昌和湖口,并做记号。为了促使加深印象,与学习黄河河流一样,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标注宜昌、湖口,并在黑板上标注出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
当我把眼光目视全班同学时,发现举手的同学当中,最爱动脑筋的洪宗达同学把手举得老高。我很奇怪:这道题不难,他争什么,为何不把机会留给别人呢?但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我还是把手一指:你来!洪宗达同学一得到允许,马上窜到讲台上来,接过白色粉笔,又在彩色粉笔盒里取了红色和蓝色粉笔各一支。我心里一愣:这道题习惯上只要用一支粉笔在图上填注各河段就可以了,他拿三支不同颜色的粉笔到底想干什么?疑惑中,只见他先拿起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的宜昌与湖口之间的河段上涂上红色,接着拿起蓝色粉笔在湖口与长江入海口之间的河段涂上蓝色。这时,我已彻底明白了他的意图,内心激动不已。然后他在图的右下侧用白、红、蓝三只粉笔分别画出一小线段,旁边相对应地写上上游、中游和下游。整个解答过程直观、清楚,令人记忆深刻。
当他还未坐定,我已率先鼓起掌来。同学们见我激动,也鼓起了掌。我说:“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同学能用这种创新的想法来完成这道题,所以今天我特别高兴。它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运用地理头脑与数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共同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有所启发,善于创新。让我们感谢洪宗达同学为我们所做的表演!(再次鼓掌)
反馈: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
看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积极引导,还需要教学的主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增强直观感受,易于学生理解消化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
教材中的事例和内容、事件的背景等一般都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气息,较为平淡,如果对其大胆创新,创设情境,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和鲜活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使教学内容具有
一、创设想象情境,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笑声与教育同行。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例:在学习《七大洲》的内容时,可利用生活经验和谐音把食品“八宝粥”引入七大洲的教学:教师走入教室时可带一罐“八宝粥”放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认识这种食品吗?这是什么?生:“认识!八宝粥!”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师:吃过的请举手。(学生齐刷刷的把手都举了起来。)师:我想你们对“八宝粥”的味道都很熟悉了,可你们知道八宝粥有好多兄弟吗?(学生愕然:有吗?)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八宝粥”为何排位在“老八”呢?因为“八宝粥”前面有“七大粥(洲)”,也就是有七个哥哥。(教师边介绍边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大哥叫亚洲,二哥叫非洲、、、、、、七哥叫大洋洲。学生们都释然地笑了:竟然可以这样解释!(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接下来因势利导,要求如下:这七个“哥哥”分别住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请大家打开“世界地形图”并找出来,完成下面内容:
1观察:请观察他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的大小。
2想象:哪两个兄弟的名字最像双胞胎?(北美洲和南美洲)哪几个兄弟关系较好,喜欢在一起?(亚洲、欧洲、非洲)哪个兄弟最不怕冷,最不欢迎客人串门?(南极洲)
3练习:“一笔画世界”课堂练习,画出轮廓并填入大洲名称。
4归纳:根据面积的大小,编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顺口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
反馈:“当笑声与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时候才能学得更好。课后不仅七大洲的名称和在地球上的位置学生记得牢,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八宝粥!”竟变成了一些学生与地理老师之间打招呼的特有方式。
二、创设激活需要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往往受现实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反差或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挑明,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初一的第一堂地理课,针对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方面学习和了解都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的现实,可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很少思考过的有趣的而且容易吸引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师适当追问,与学生交流他们现在所知道的和以后所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例1:大家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是白天?为什么有白天和夜晚?(对于白天和夜晚,学生已司空见惯,但很少有学生去思考,突然遇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既奇怪又很想知道。这样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2:大家知道地球的形状如何?地球处于天空中的什么位置?我们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既生活在地球上,又“飞翔”在天空中自豪情感。)
例3:大家瞧瞧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无袖、短袖还是长袖?为什么这样穿?一年四季都这样穿吗?(从学生身上的着装谈起,通过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说明天气和气候知识属于地理课程的范围。)
例4:大家的肤色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主要人种?我们应属于哪种人种?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些不同的人种?(通过外国人鼻子、头发的不同特点,简单交流不同人种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5:大家可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并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特点,判断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判断我们学校的大门朝向是哪个方向。(新生越了解自己新的教室和学校,越容易对新的教室和学校产生感情)
反馈:创设问题应该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学生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不能积极投入精力和情感,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经过第一堂课轻松的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而学生的心态放松,对新学科知识的心理忧虑得到缓和,就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了一种“企盼心理”。
三、创设师生合作情境,可以营造创新氛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与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例:《长江的开发》 在学生欣赏完《长江之歌》歌曲后,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只画有一条长江主干线及标注几个重要的城市符号。开始时我先填出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名称,然后请学生在课本“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宜昌和湖口,并做记号。为了促使加深印象,与学习黄河河流一样,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标注宜昌、湖口,并在黑板上标注出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
当我把眼光目视全班同学时,发现举手的同学当中,最爱动脑筋的洪宗达同学把手举得老高。我很奇怪:这道题不难,他争什么,为何不把机会留给别人呢?但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我还是把手一指:你来!洪宗达同学一得到允许,马上窜到讲台上来,接过白色粉笔,又在彩色粉笔盒里取了红色和蓝色粉笔各一支。我心里一愣:这道题习惯上只要用一支粉笔在图上填注各河段就可以了,他拿三支不同颜色的粉笔到底想干什么?疑惑中,只见他先拿起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的宜昌与湖口之间的河段上涂上红色,接着拿起蓝色粉笔在湖口与长江入海口之间的河段涂上蓝色。这时,我已彻底明白了他的意图,内心激动不已。然后他在图的右下侧用白、红、蓝三只粉笔分别画出一小线段,旁边相对应地写上上游、中游和下游。整个解答过程直观、清楚,令人记忆深刻。
当他还未坐定,我已率先鼓起掌来。同学们见我激动,也鼓起了掌。我说:“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同学能用这种创新的想法来完成这道题,所以今天我特别高兴。它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运用地理头脑与数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共同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有所启发,善于创新。让我们感谢洪宗达同学为我们所做的表演!(再次鼓掌)
反馈: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
看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积极引导,还需要教学的主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增强直观感受,易于学生理解消化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
教材中的事例和内容、事件的背景等一般都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气息,较为平淡,如果对其大胆创新,创设情境,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和鲜活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使教学内容具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