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太祖的一些事情 具体的一些故事

 我来答
Successful梓
2011-0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真是天道玄远,难以祥说。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於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於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按常理推论,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杜太后降下钧旨以后,赵匡胤已命赵普拟了传位诏书,并「藏之金匮」,赵光义是笃定要继兄位登大宝的根本没本没必要搞谋杀。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於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著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犟干弱枝:

  从唐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犟本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 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军权归於枢密院,财权归於三司使,枢密院与相府合称「二府」,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於皇帝。此外,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积弱的种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亲征北汉: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於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超级小涵涵
2011-02-27 · TA获得超过10.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4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18万
展开全部
★宋太祖的故事:

1、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符太后闻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慌忙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驻宿,次日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废去柴宗训,代周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2、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交出兵权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

3、匹马伏节度
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4、愧然听谏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5、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光义代理。一天傍晚,天上下着大雪,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光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光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据此,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yzhy678abc
2011-02-27 · TA获得超过33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7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560万
展开全部
1、陈桥兵变,这不需要说吧?
2、杯酒施兵权,这也不需要说吧?
3、保留柴家血脉: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在回师进入汴京皇宫,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4、奖励忠臣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后,反晋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5、善于接纳意见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某大臣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见他,一看奏章不过是平常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非常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6、烛影斧声之迷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 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光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光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
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不过,160多年后,赵匡义的子孙宋高宗用实际行动--以太祖子孙为嗣君,等于变相承认了祖先赵匡义的罪恶,让出皇帝位给太祖子孙,实是赎罪行动,自此,皇位回到了太祖一系手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zzxdh
2011-02-27 · TA获得超过8.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094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6979万
展开全部
烛影斧声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