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国核物理鼻祖——赵忠尧
--------------------------------------------------------------------------------
一百年来,坐落于南京市四牌楼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的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学子中的佼佼者之一。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920年,赵忠尧从诸暨县立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后相继在湖州第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任教员。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师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并于1930年以优等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赵忠尧先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国立中央大学等校任职。1948年,赵忠尧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1年,赵忠尧冲破重重困难回到新中国,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尧一生献身核物理事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0年赵忠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正值校长郭秉文等人极力倡导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之时。1921年,东南大学在南高师校园内成立,次年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当时,东南大学在国内外延揽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特别是将拥有数百名中国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迁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使之成为东南大学师资的重要来源。由此,东大的每个系科都有国内一流的学术领导人,这对学校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具有深远意义,也为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郭秉文校长主张通才与专才、人文与科学、师资与设备、国内与国际的四大平衡。赵忠尧进校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曾又聘请他回来担任物理系的助教。赵忠尧在这期间,在任教的同时修完了高等师范与大学本科所差学分,并于1925年取得东南大学毕业资格。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教授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r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r射线通过重物质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r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r射线方面的新发现,即他发现r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开普敦散射外,伴随着重物质的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表明r射线在重元素中的特殊吸收不是由开普敦效应引起的,从而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制。两年后,他的同学C.D.安德逊(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并由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就决意要在自己的祖国开展核物理研究。1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进行原子弹试验,他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推荐,作为中国唯一科学代表去参观。此后,他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在跟踪国际核物理最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购买静电加速器部件和核物理实验器材,准备随时运回祖国。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使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在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正是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地迈入了核物理研究强国的行列,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一大批核物理的研究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虽然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却一直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欢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一直未能再回母校东南大学,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校培养的最大慰藉。1992年,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欣然提笔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辞:“热心教育改革,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
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
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
--------------------------------------------------------------------------------
一百年来,坐落于南京市四牌楼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的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学子中的佼佼者之一。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920年,赵忠尧从诸暨县立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后相继在湖州第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任教员。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师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并于1930年以优等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赵忠尧先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国立中央大学等校任职。1948年,赵忠尧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1年,赵忠尧冲破重重困难回到新中国,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尧一生献身核物理事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0年赵忠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正值校长郭秉文等人极力倡导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之时。1921年,东南大学在南高师校园内成立,次年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当时,东南大学在国内外延揽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特别是将拥有数百名中国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迁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使之成为东南大学师资的重要来源。由此,东大的每个系科都有国内一流的学术领导人,这对学校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具有深远意义,也为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郭秉文校长主张通才与专才、人文与科学、师资与设备、国内与国际的四大平衡。赵忠尧进校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曾又聘请他回来担任物理系的助教。赵忠尧在这期间,在任教的同时修完了高等师范与大学本科所差学分,并于1925年取得东南大学毕业资格。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教授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r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r射线通过重物质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r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r射线方面的新发现,即他发现r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开普敦散射外,伴随着重物质的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表明r射线在重元素中的特殊吸收不是由开普敦效应引起的,从而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制。两年后,他的同学C.D.安德逊(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并由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就决意要在自己的祖国开展核物理研究。1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进行原子弹试验,他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推荐,作为中国唯一科学代表去参观。此后,他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在跟踪国际核物理最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购买静电加速器部件和核物理实验器材,准备随时运回祖国。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使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在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正是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地迈入了核物理研究强国的行列,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一大批核物理的研究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虽然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却一直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欢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一直未能再回母校东南大学,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校培养的最大慰藉。1992年,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欣然提笔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辞:“热心教育改革,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
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
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