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习方法
求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方法...这样学好物理,生物,历史,地理啊...最好是自己的方法,有效的,急.........
求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方法...这样学好物理,生物,历史,地理啊...最好是自己的方法,有效的,急......
展开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部分 中等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澄清
该部分是对同学们学习思路的澄清与引导,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理解。
一、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中等生同学在平时成绩不理想时,常常将此归结为自己学习和接受能力太差、或者基础不够扎实,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至少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中等生而言,这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有取得理想成绩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处于潜藏状态(即由于中等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第一遍学习后对相关内容仅有部分的掌握,但在考场上时常感觉有劲却使不出,尚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能力),但这些可观的潜藏的能力由于没有被明确化,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废弃”的状态,你的成绩也因此不能常常被 “大打折扣”。 因此要将这部分处于潜藏状态的能力显化,使之在高考中充分体现出来。但潜藏的能力显化即基础的夯实并不是非要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达到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完全与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复习,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复习,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且可持续进行的复习,在方法部分详细讲解。
二、应试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中等生在考场上发挥总是 “平常”甚至“失常”而不是 “超常”
考场上的“超常”发挥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对应试能力扎实学习,你就可以做到“超常”发挥,并且是一种“稳定的超常”发挥。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是基础——也仅仅是基础而已,因为同样的基础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会有多样的表现:同样的基础,有的同学能考110多分,有的同学仅能得90几分;有的能考100分,而有的只能得70多分、80分。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很极端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个别同学临场发挥欠佳而有的是超常发挥而已,言下之意即这是偶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同学确实会偶然性的超常发挥,但我们要说的是每个同学都可以达到所谓“超常发挥”的能力,且是让这种所谓的“超常”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2、所谓的应试能力其实是容易达成的,只是急躁的心态以及过于紧迫短暂的应试能力学习时间阻碍了你对它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针对选填题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有很多种——特例法、分析法、数形结合法等等,一些同学会想:这么多的方法谁能熟练掌握啊?在考场上谁能那么有意识清晰地明白用哪种方法啊?其实选填题的解法不过就那么八九种,而且常用的也不过四五种而已。
如果要说掌握这些很有限的几种方法都觉得是要求过高的话,那复习数学需要你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又有多少?因此要掌握这些方法不存在任何难度,只是你从来没有用哪怕很少的时间来有意识地学习它而已。大题部分同样如此,需要对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踩题点”就可顺利突破大题关,下面讲解,在此不表。
应试能力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是在日常繁杂的复习中很大同学都忽视了这个常识,如果说三年时间的学习是“画龙”,那么在三个月的零碎时间中的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就是“点睛”之笔,因为它能让你摆脱让人苦恼的“发挥失常”,而使可遇不可求的“超常发挥”变为一种“稳定的能力”状态,它可以使你在“稳定的”发挥下成绩就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部分 适用于中等生的学习方法讲解
一、有效的复习方法——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你是不是常觉得成绩比你的实际水平低20分,甚至更多?潜藏的能力的明确化就能使成绩反映你的实际水平——使你的成绩提高20分,甚至30分,这不是电视购物般的语言,而是切实可以实现的,不是个别体现能实现,而是大部分的中等生都可实现的。当然前提是前两年你曾在数学上努力过,但成绩始终不理想,这部分同学的头脑中才具体客观的潜藏的能力,如果你在该学科未曾付出,那么使本方法也难有效果。
回到正题。
造成潜藏能力不能显化的原因在于广大中等生几乎全是“一遍式的学习”( 即学过一遍的内容和做过一遍的习题以后就不再理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老生常谈的方法就是“总结与反思”,但在此要说明的是“总结与反思”是大多数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企及的,广大中等生需要与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其中能让绝大多数中等生容易上手、且可持续运用的方法是重复,但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机械的、不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重复,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可持续进行的复习(“有机的复习”,区别于常规的“机械式复习”)——倒追式复习,在此不表,将在下面详细讲解。
回到“一遍式学习”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中等生难以掌握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对第一遍学过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呢?以下做出有说服力的讲解:
第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用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打比方来说,第一遍学习只是掰玉米“掰”的阶段,而要取得收获,还要将已经掰下来但还扔在地上的玉米最后回头 “捡”起来放到筐子里才算是已经收获了,而这个“捡”的环节就是“复习”的环节。
第二,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是指这个过程是将知识弄“懂”以及将题解出来的过程,好比是将附着在玉米秆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将知识弄“懂”及如何将题解出来上面,好比将玉米掰下来,这个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大部分的精力,也是最终取得收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它毕竟只是其中一步而已,要取得最终的收获,你还要经历一个“捡”的环节。
第三,如果说“学”需要付出七八成的精力,那“复习”只要付出百分之二三成可,就像收获玉米一样,“掰”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而“捡”却相对容易很多。
第四,“复习”时间只是“学习”所用的时间的20%,但将潜藏能力显性化的效果确是学习所获得的明确效果的几倍,此即说明“复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是能使撬动你高考成绩的杠杆。
(二)具体的方法——以真题为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1、以真题为框架
一套真题就是一个短期复习计划。
以真题为框架,即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个小周期(7~10天)复习的纲领性文件。以真题为框架就是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周的周计划,这样每一周就都可以按这一套真题的内容进行固定流程式的复习;8~10套真题下来,整个第二轮复习的三个月左右时间就都可以进行如此有计划、有条理的周而复始的复习了。
真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计划,每一套真题就包括了所有的知识板块;而且重点板块的内容会重点命题,且重复率高,因此以8~10套真题为框架,就能做到对重点章节的重点命题线索做到多次针对性的复习,就能够形成对数学试题的一种“亲切感觉”——即一种“踩题点”的本领。
2、倒追式复习
对于中等生来说,倒追是夯实基础易行有效的方法;以真题为导索的倒追式复习,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
所谓倒追,其实就是通过真题返回到复习资料这样一种逆向性的题海战术。在以真题为框架的复习中,以一道真题为导索,即当你做了一套真题后,然后以其中的题目——比如一道涉及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填空题——为出发点,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即数列通项公式返回到第一轮或第二轮的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比如等比数列部分的内容。
以一道真题为导索,那就是在解答这道真题时发现自己在该部分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倒追回复习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自然会对存在不足的地方尤其关注,这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因此在就会对该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更加有效和稳固。
反之,普通的复习是一种机械式的复习,在复习时没有目标,难以产生针对性和兴奋点,一遍复习过后难以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复习方式效率的低下导致同学们对第一轮内容的回头复习失去信心。
(二)以真题为框架倒追式复习的方法示范
1、第一步,以一道真题为导索
在第二轮复习中,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的自由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时,根据真题中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导索(或称之为引子),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的内容。
例:一道关于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的题目,具体题目略。
讲解:以一道真题为导索,不管一道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是什么,只要知道该题大体上考查哪个宏观知识点即可。如该题,虽然其中具体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但在倒追时不必具体到如此微观的程度,只要知道该题是关于三角函数图像这个宏观知识点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降低复习的难度,因为宏观知识点的识别比具体的知识点的识别要容易很多,所有同学都能做到;二是倒追这一环节如何做到 “有感觉”的问题。
这就可以克服机械式重复所引起的大脑疲劳,进而引起复习效果欠佳,最终导致对复习失去信心。而倒追式的复习正好可以克服这样的缺点,倒追可以通过那样一道作为导索的真题,引起思维对复习对象产生兴奋感,从而保证有效的复习效果,并保持良好复习的状态。故此,同学们在每次复习中,必须有能使思维产生兴奋感的方法——倒追。
2、第二步,倒追到复习资料中题中所涉及知识点的对应章节
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因此可以返回到第一轮复习时学校统用的复习资料(以及第二轮的对应部分——当然,是在倒追时该部分内容已经学过的前提下)复习三角函数图像部分的知识和习题。
因为每一套真题都能将所有的知识板块包括其中,所以将一套真题中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一个导索,然后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将一套真题从头到尾过一遍后,复习资料上所有知识板块的内容都可以被部分地复习。
例如上题是一道涉及三角函数图像的题目,那么在复习资料中就只复习三角函数图像的相关内容,而其他的如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就此次就可以不用复习,一是这样可以减少每次复习的内容避免思维疲劳、保证复习效果,二是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自然会在其他年度的真题中涉及到,因此不会被遗漏。
3、如何有效复习对应章节的内容
对题目中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内化是复习对应章节内容的有效方法。
在平时复习中老师经常强调要注重巩固基础,但同学们通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贯彻之而仅仅将其当做一个口号喊一喊而已,那么有什么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真正能将这一口号化作日常复习中具体的行动呢?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是实现夯实基础有效可行的途径。
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总体上的操作方法是对于不会做的题,首先参考着解答部分自己做一遍,然后返回复习资料回顾该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携着“知识点在题目中具体如何运用”的感觉审视该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流程就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点的内化,让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感觉注入使得它成为活的知识,即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深入理解,而且这样的过程同样也是对该题解题过程在头脑中一个有效的稳定化过程。
下面讲解回顾与内化的具体方法。
倒追时在遇到仍然不会做的题时,需要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内化。倒追时在遇到不会做或者不熟练的题,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这些题目,在做完后,需要从以下步骤着手:
第一步,对知识的回顾
知识点的回顾是指在参考解答部分做完一道原本不会做的题后,当对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在你脑子中不是很清晰的时候,不能只是大概想一下就过去了,这样根本达不到将头脑中模糊的知识巩固的效果,这个时候一定要“回顾”,要用眼睛看到它,然后才能参照着做到对知识的内化,达到对该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和更深的理解。首先要翻开书本中该知识点,这样它就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然后才能参照着它进行第二步中对知识的内化。
第二步,对知识的内化
如何对知识进行内化,使知识具有活力,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这是所有同学都希望达到的层次,但要说通过何种具体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常常让人茫然。
通过具体的题目对知识的内化,其实就是有“观点”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入的理解。所谓“观点”,并不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有意识地、刻意地创造出来,而是只要通过题目而后回顾知识时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感受,是通过题目与知识之间(回顾与内化)相互产生的联系而自然而然产生的。
二、切实提高应试能力的方法——细水长流
1、选填题部分
对选填题的各种间接法的学习需要通过 “细水长流”般的方式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些间接方法。
第一,“细水”即在以每套真题为框架的7天的复习周期内,每天只对一两种间接方法进行学习,这样的话,在每个周期内就对几种常用的方法有了细致深入的学习。
当然,并不排斥,相反倒是很支持在复习周期内为了达到对所学的间接方法的提高和巩固,而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更多的选填题(即在你准备做更多的题目时,一定是为了学习某一种或几种间接方法而做,而不是没有目的的为做而做),这些选填题最好是那十套被选为复习框架的真题之外的高考真题,因为现在很多省都是单独命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题资源作为练习使用。
在这些选填题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间接方法,在遇到一道题时首先思考能否运用间接方法解题,如果一时想不到就先用直接法解答,可以在纵向复习时再次思考该题是否能用间接方法解题。
第二,“长流”即不是奢望仅仅在高考最后一个月应试能力就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要用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即通过8~10个复习周期来达到对选填题的常用间接方法的多次重复式的学习。也就是说,逐渐地学习体会,但每次学的时候都只用很少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选填题的正确率是方法与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使选填题的正确率得到有效提高,绝非一两个月就能达到的,因此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练习中不要对正确率有过高的期待。不过没关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率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2、解答题部分
解答题部分的应试能力主要体现为“踩题点”的本领。
在《中等生高考数学学习方法》一书中《真题框架》一章中对解答题的常考类型及常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平时以真题为框架的复习中参考该部分内容,就能对高考中每一道题都能做到针对性的复习,从而真正做到复习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踩题点”。解答题部分也是通过细水长流的方法学习,在此不做赘述。限于篇幅,方法的具体示范略。
三、该方法专门适用于中等生
1、该方法对于广大中等生而言具有易上手、可持续运用的特点
该方法实质上仅是将“一遍式的学习”通过合理的机制变为“两遍式的学习”,不要求“反思与总结”,是一种与广大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因此几乎没有运用难度,是一种极为容易上手的方法。
在第二轮方法中是以8~10套真题为框架,在第一轮复习中是以每一节的6~8道题为框架,在《中等生高考数学学习方法》一书中有详细的列示,该书将于2010年8月21日起在“百度有啊”面世,有兴趣的同学到时可以查询。说到底,复习框架就是一种机制,犹如课程表一样的机制,只要跟着现成的流程即可,这就避免了同学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但又难以持续的难题。一般的学习方法都只是关注方法的微观细节,恰好缺少支撑其学习方法得以可持续运用的宏观框架,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学习方法难以做到持久的运用。而基本方法的复习框架作为一种现成的机制推着学生向前走,从而保证基本方法运用的持久性、易操作性,这正是基本方法的生命力所在。
2、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有主线、有条理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能够使漫长紧张的复习过程有条不紊。由于很多中等生在第一、二轮复习中需要巩固的基础部分不只是若干个点,而是一大片,也就是说基础部分普遍需要再次夯实。但是在第二轮复习的重压下,同学们面对普遍需要夯实的基础部分处于“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无计可施的境地,同时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导致第一、二轮复习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在这样无计可施与复习进程的双重裹挟下走进高考考场。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为同学们提供了在第一、二轮复习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有序高效地夯实第一轮内容的途径。这就可以避免个人盲目地、过于理想化地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真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很稳定的计划框架,可以使复习在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进行
该部分是对同学们学习思路的澄清与引导,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理解。
一、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中等生同学在平时成绩不理想时,常常将此归结为自己学习和接受能力太差、或者基础不够扎实,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至少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中等生而言,这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有取得理想成绩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处于潜藏状态(即由于中等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第一遍学习后对相关内容仅有部分的掌握,但在考场上时常感觉有劲却使不出,尚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能力),但这些可观的潜藏的能力由于没有被明确化,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废弃”的状态,你的成绩也因此不能常常被 “大打折扣”。 因此要将这部分处于潜藏状态的能力显化,使之在高考中充分体现出来。但潜藏的能力显化即基础的夯实并不是非要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达到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完全与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复习,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复习,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且可持续进行的复习,在方法部分详细讲解。
二、应试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中等生在考场上发挥总是 “平常”甚至“失常”而不是 “超常”
考场上的“超常”发挥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对应试能力扎实学习,你就可以做到“超常”发挥,并且是一种“稳定的超常”发挥。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是基础——也仅仅是基础而已,因为同样的基础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会有多样的表现:同样的基础,有的同学能考110多分,有的同学仅能得90几分;有的能考100分,而有的只能得70多分、80分。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很极端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个别同学临场发挥欠佳而有的是超常发挥而已,言下之意即这是偶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同学确实会偶然性的超常发挥,但我们要说的是每个同学都可以达到所谓“超常发挥”的能力,且是让这种所谓的“超常”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2、所谓的应试能力其实是容易达成的,只是急躁的心态以及过于紧迫短暂的应试能力学习时间阻碍了你对它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针对选填题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有很多种——特例法、分析法、数形结合法等等,一些同学会想:这么多的方法谁能熟练掌握啊?在考场上谁能那么有意识清晰地明白用哪种方法啊?其实选填题的解法不过就那么八九种,而且常用的也不过四五种而已。
如果要说掌握这些很有限的几种方法都觉得是要求过高的话,那复习数学需要你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又有多少?因此要掌握这些方法不存在任何难度,只是你从来没有用哪怕很少的时间来有意识地学习它而已。大题部分同样如此,需要对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踩题点”就可顺利突破大题关,下面讲解,在此不表。
应试能力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是在日常繁杂的复习中很大同学都忽视了这个常识,如果说三年时间的学习是“画龙”,那么在三个月的零碎时间中的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就是“点睛”之笔,因为它能让你摆脱让人苦恼的“发挥失常”,而使可遇不可求的“超常发挥”变为一种“稳定的能力”状态,它可以使你在“稳定的”发挥下成绩就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部分 适用于中等生的学习方法讲解
一、有效的复习方法——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你是不是常觉得成绩比你的实际水平低20分,甚至更多?潜藏的能力的明确化就能使成绩反映你的实际水平——使你的成绩提高20分,甚至30分,这不是电视购物般的语言,而是切实可以实现的,不是个别体现能实现,而是大部分的中等生都可实现的。当然前提是前两年你曾在数学上努力过,但成绩始终不理想,这部分同学的头脑中才具体客观的潜藏的能力,如果你在该学科未曾付出,那么使本方法也难有效果。
回到正题。
造成潜藏能力不能显化的原因在于广大中等生几乎全是“一遍式的学习”( 即学过一遍的内容和做过一遍的习题以后就不再理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老生常谈的方法就是“总结与反思”,但在此要说明的是“总结与反思”是大多数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企及的,广大中等生需要与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其中能让绝大多数中等生容易上手、且可持续运用的方法是重复,但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机械的、不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重复,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可持续进行的复习(“有机的复习”,区别于常规的“机械式复习”)——倒追式复习,在此不表,将在下面详细讲解。
回到“一遍式学习”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中等生难以掌握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对第一遍学过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呢?以下做出有说服力的讲解:
第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用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打比方来说,第一遍学习只是掰玉米“掰”的阶段,而要取得收获,还要将已经掰下来但还扔在地上的玉米最后回头 “捡”起来放到筐子里才算是已经收获了,而这个“捡”的环节就是“复习”的环节。
第二,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是指这个过程是将知识弄“懂”以及将题解出来的过程,好比是将附着在玉米秆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将知识弄“懂”及如何将题解出来上面,好比将玉米掰下来,这个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大部分的精力,也是最终取得收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它毕竟只是其中一步而已,要取得最终的收获,你还要经历一个“捡”的环节。
第三,如果说“学”需要付出七八成的精力,那“复习”只要付出百分之二三成可,就像收获玉米一样,“掰”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而“捡”却相对容易很多。
第四,“复习”时间只是“学习”所用的时间的20%,但将潜藏能力显性化的效果确是学习所获得的明确效果的几倍,此即说明“复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是能使撬动你高考成绩的杠杆。
(二)具体的方法——以真题为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1、以真题为框架
一套真题就是一个短期复习计划。
以真题为框架,即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个小周期(7~10天)复习的纲领性文件。以真题为框架就是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周的周计划,这样每一周就都可以按这一套真题的内容进行固定流程式的复习;8~10套真题下来,整个第二轮复习的三个月左右时间就都可以进行如此有计划、有条理的周而复始的复习了。
真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计划,每一套真题就包括了所有的知识板块;而且重点板块的内容会重点命题,且重复率高,因此以8~10套真题为框架,就能做到对重点章节的重点命题线索做到多次针对性的复习,就能够形成对数学试题的一种“亲切感觉”——即一种“踩题点”的本领。
2、倒追式复习
对于中等生来说,倒追是夯实基础易行有效的方法;以真题为导索的倒追式复习,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
所谓倒追,其实就是通过真题返回到复习资料这样一种逆向性的题海战术。在以真题为框架的复习中,以一道真题为导索,即当你做了一套真题后,然后以其中的题目——比如一道涉及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填空题——为出发点,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即数列通项公式返回到第一轮或第二轮的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比如等比数列部分的内容。
以一道真题为导索,那就是在解答这道真题时发现自己在该部分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倒追回复习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自然会对存在不足的地方尤其关注,这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因此在就会对该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更加有效和稳固。
反之,普通的复习是一种机械式的复习,在复习时没有目标,难以产生针对性和兴奋点,一遍复习过后难以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复习方式效率的低下导致同学们对第一轮内容的回头复习失去信心。
(二)以真题为框架倒追式复习的方法示范
1、第一步,以一道真题为导索
在第二轮复习中,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的自由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时,根据真题中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导索(或称之为引子),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的内容。
例:一道关于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的题目,具体题目略。
讲解:以一道真题为导索,不管一道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是什么,只要知道该题大体上考查哪个宏观知识点即可。如该题,虽然其中具体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但在倒追时不必具体到如此微观的程度,只要知道该题是关于三角函数图像这个宏观知识点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降低复习的难度,因为宏观知识点的识别比具体的知识点的识别要容易很多,所有同学都能做到;二是倒追这一环节如何做到 “有感觉”的问题。
这就可以克服机械式重复所引起的大脑疲劳,进而引起复习效果欠佳,最终导致对复习失去信心。而倒追式的复习正好可以克服这样的缺点,倒追可以通过那样一道作为导索的真题,引起思维对复习对象产生兴奋感,从而保证有效的复习效果,并保持良好复习的状态。故此,同学们在每次复习中,必须有能使思维产生兴奋感的方法——倒追。
2、第二步,倒追到复习资料中题中所涉及知识点的对应章节
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因此可以返回到第一轮复习时学校统用的复习资料(以及第二轮的对应部分——当然,是在倒追时该部分内容已经学过的前提下)复习三角函数图像部分的知识和习题。
因为每一套真题都能将所有的知识板块包括其中,所以将一套真题中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一个导索,然后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将一套真题从头到尾过一遍后,复习资料上所有知识板块的内容都可以被部分地复习。
例如上题是一道涉及三角函数图像的题目,那么在复习资料中就只复习三角函数图像的相关内容,而其他的如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就此次就可以不用复习,一是这样可以减少每次复习的内容避免思维疲劳、保证复习效果,二是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自然会在其他年度的真题中涉及到,因此不会被遗漏。
3、如何有效复习对应章节的内容
对题目中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内化是复习对应章节内容的有效方法。
在平时复习中老师经常强调要注重巩固基础,但同学们通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贯彻之而仅仅将其当做一个口号喊一喊而已,那么有什么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真正能将这一口号化作日常复习中具体的行动呢?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是实现夯实基础有效可行的途径。
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总体上的操作方法是对于不会做的题,首先参考着解答部分自己做一遍,然后返回复习资料回顾该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携着“知识点在题目中具体如何运用”的感觉审视该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流程就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点的内化,让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感觉注入使得它成为活的知识,即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深入理解,而且这样的过程同样也是对该题解题过程在头脑中一个有效的稳定化过程。
下面讲解回顾与内化的具体方法。
倒追时在遇到仍然不会做的题时,需要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内化。倒追时在遇到不会做或者不熟练的题,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这些题目,在做完后,需要从以下步骤着手:
第一步,对知识的回顾
知识点的回顾是指在参考解答部分做完一道原本不会做的题后,当对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在你脑子中不是很清晰的时候,不能只是大概想一下就过去了,这样根本达不到将头脑中模糊的知识巩固的效果,这个时候一定要“回顾”,要用眼睛看到它,然后才能参照着做到对知识的内化,达到对该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和更深的理解。首先要翻开书本中该知识点,这样它就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然后才能参照着它进行第二步中对知识的内化。
第二步,对知识的内化
如何对知识进行内化,使知识具有活力,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这是所有同学都希望达到的层次,但要说通过何种具体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常常让人茫然。
通过具体的题目对知识的内化,其实就是有“观点”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入的理解。所谓“观点”,并不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有意识地、刻意地创造出来,而是只要通过题目而后回顾知识时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感受,是通过题目与知识之间(回顾与内化)相互产生的联系而自然而然产生的。
二、切实提高应试能力的方法——细水长流
1、选填题部分
对选填题的各种间接法的学习需要通过 “细水长流”般的方式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些间接方法。
第一,“细水”即在以每套真题为框架的7天的复习周期内,每天只对一两种间接方法进行学习,这样的话,在每个周期内就对几种常用的方法有了细致深入的学习。
当然,并不排斥,相反倒是很支持在复习周期内为了达到对所学的间接方法的提高和巩固,而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更多的选填题(即在你准备做更多的题目时,一定是为了学习某一种或几种间接方法而做,而不是没有目的的为做而做),这些选填题最好是那十套被选为复习框架的真题之外的高考真题,因为现在很多省都是单独命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题资源作为练习使用。
在这些选填题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间接方法,在遇到一道题时首先思考能否运用间接方法解题,如果一时想不到就先用直接法解答,可以在纵向复习时再次思考该题是否能用间接方法解题。
第二,“长流”即不是奢望仅仅在高考最后一个月应试能力就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要用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即通过8~10个复习周期来达到对选填题的常用间接方法的多次重复式的学习。也就是说,逐渐地学习体会,但每次学的时候都只用很少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选填题的正确率是方法与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使选填题的正确率得到有效提高,绝非一两个月就能达到的,因此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练习中不要对正确率有过高的期待。不过没关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率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2、解答题部分
解答题部分的应试能力主要体现为“踩题点”的本领。
在《中等生高考数学学习方法》一书中《真题框架》一章中对解答题的常考类型及常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平时以真题为框架的复习中参考该部分内容,就能对高考中每一道题都能做到针对性的复习,从而真正做到复习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踩题点”。解答题部分也是通过细水长流的方法学习,在此不做赘述。限于篇幅,方法的具体示范略。
三、该方法专门适用于中等生
1、该方法对于广大中等生而言具有易上手、可持续运用的特点
该方法实质上仅是将“一遍式的学习”通过合理的机制变为“两遍式的学习”,不要求“反思与总结”,是一种与广大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因此几乎没有运用难度,是一种极为容易上手的方法。
在第二轮方法中是以8~10套真题为框架,在第一轮复习中是以每一节的6~8道题为框架,在《中等生高考数学学习方法》一书中有详细的列示,该书将于2010年8月21日起在“百度有啊”面世,有兴趣的同学到时可以查询。说到底,复习框架就是一种机制,犹如课程表一样的机制,只要跟着现成的流程即可,这就避免了同学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但又难以持续的难题。一般的学习方法都只是关注方法的微观细节,恰好缺少支撑其学习方法得以可持续运用的宏观框架,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学习方法难以做到持久的运用。而基本方法的复习框架作为一种现成的机制推着学生向前走,从而保证基本方法运用的持久性、易操作性,这正是基本方法的生命力所在。
2、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有主线、有条理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能够使漫长紧张的复习过程有条不紊。由于很多中等生在第一、二轮复习中需要巩固的基础部分不只是若干个点,而是一大片,也就是说基础部分普遍需要再次夯实。但是在第二轮复习的重压下,同学们面对普遍需要夯实的基础部分处于“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无计可施的境地,同时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导致第一、二轮复习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在这样无计可施与复习进程的双重裹挟下走进高考考场。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为同学们提供了在第一、二轮复习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有序高效地夯实第一轮内容的途径。这就可以避免个人盲目地、过于理想化地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真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很稳定的计划框架,可以使复习在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进行
展开全部
个人觉得你得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目的性,不然学再多都是白费
有了目的自然有动力
接着就是门门清,一科一科的来攻,无非是多看多做多问
效率要高就一定能行
有了目的自然有动力
接着就是门门清,一科一科的来攻,无非是多看多做多问
效率要高就一定能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物理得计算,做实验,多思考。生物得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地理,记住的就是学下的。背会就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费曼学习法一起学习一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