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物理?我高中的物理一直没有学好

 我来答
纷纷的雾
2011-03-02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8万
展开全部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众多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学中应设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参与、感受这一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素质与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简谐运动图象时,往往不能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可以通过vcm仿真实验让学生参与沙摆实验,指导观察摆动规律,研究落沙痕迹的意义,再引导学生将沙痕抽象为函数图象,则对图象的物理意义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容易跟波的图象相区分。这样做比单纯地演练习题效率高,更为关键的是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实验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教师详细讲解原理、步骤,精心演示实验过程,再让学生模仿着做。二是教师对实验作以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尤其突出了对实验设计能力和迁移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实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做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教师可先问测重力加速度有哪些方法,总结得出:1、利用自由落体测高度和时间;2、利用小车沿斜面自由下滑测倾角、动摩擦因数和加速度;3、利用飞行器绕地球做低轨道匀速圆周运动重力提供向心力,已知地球半径测周期;4、利用单摆周期公式测摆长和周期。这样既有利于扩展学生思路,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选取最佳方案,本着简洁准确的原则方案4较好。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取实验器材,理清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误差。通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主动参与,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 重突破、轻分散
高中物理涉及的重点、难点较多,为寻求突破,教师往往采取深挖掘、多训练、一步到位的办法。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脱离学生实际,脱离认知规律,盲目拔高,暂时学生能够勉强应付几道难题,成绩有所提高,但并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以加速度这一概念为例,它是在第二章出现的,描述做变速运动的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要求掌握其物理意义,及通过比值 来定义(严格讲这只是平均加速度,还未涉及瞬时性),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知道其单位、理解其矢量性。第三章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揭示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同时强化了加速度的方向性和瞬时性,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第五章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加速度的方向性,使学生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第六章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加速度概念的实例。第八章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要求学生根据加速度的瞬时变化,展现物理过程,判断速度变化,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并在简谐振动中进一步强化。当然上述过程中还穿插着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象这样一个概念要想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形成突破是不现实的,应该把握住每一阶段对加速度的认识要求,由浅入深,适当分散难度,宁可在概念形成之初肤浅些也务必要准确,避免“跃进”带来的认识偏差。
三、 重结论、轻过程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有这种现象,课堂能听懂,甚至觉得不难,概念、定理、定律等也能记住,但是遇到稍作变化的题目便束手无策了,归根结底是能力问题。光凭记住一些结论是学不好物理的,必须要注重结论的形成过程。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在展开的物理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这里还要注意一个误区,就是一谈到创设情境,往往是满堂的多媒体课件。如进行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时,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易与二力平衡混淆,二是在以后复杂的受力分析中意识不到求解一个力可以通过分析该力的反作用力来解决。这两方面都不是大量课件演示诸如“鸡蛋碰石头”等所能解决的。课堂的重心还是应当放在典型实例的定量分析上,如用两个相同的弹簧秤对拉,和把一个弹簧秤固定后用力拉,引导学生读数、分析、比较,形成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四、 重题量,轻方法。
由于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的考查”,所以演题成为训练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并非题目练得越多,就见多识广,能力越强。尤其到了高三阶段,教师恐题型演练有疏漏,便征订各种复习资料,学生自然是疲于奔命。当然保持适当的题量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应精挑细选,特别要注意那些体现思想方法、体现能力要求的习题,在讲练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总结、运用。
事实上高考中很多题目看似新颖,其解题方法很多是源于课本的,故能力训练不应脱离教材而盲目求新、求异、求难。以2003年理综合第21题和第25题为例,这是有争议的两道题。由于题目分别涉及了截止电压和反向电动势,被认为超纲。其实其解题思想还是源于课,第21题电子从阴极以最大初动能射出后,实际上是在一个匀强电场中(理想化后)做减速运动,这种情境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教学中讲过的,只要在这种新的情境中对知识稍加迁移即可。第25题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求法正是由平均感应电动势 ,在 很短时推导出瞬时感应电动势 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习题中体现很少,但它的确源于课本。可见许多解题方法都是和课本知识密切相联系的,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运用总结这些方法,再将其推广到习题予以加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还有很多的误区,比如轻视与学生的沟通,轻视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谈了,总之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百度网友4f5a14fd8
2011-03-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1万
展开全部
1 首先精度课本,包括实验,都要细读,掌握基础知识。
2 做练习,做老师布置的练习,或者老师推荐参考书的练习。虽说要举一反三,但题海也是个费力但很讨好的办法
3 认真做实验,注意细节,写好实验报告,注意识记重点、掌握规律,才可举一反三。
4 编写错题集,只要有一点不清楚都要找同学,找老师弄到完全理解,不能留一点死角,并用自己的语言写到错题集中,方便以后翻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好好努力,祝你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y兔丫
2011-03-02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和你一样,高中的物理课一直让我很受伤。不过只要明白了受力分析,一切就不成问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fanfeijun1001
2011-03-02 · TA获得超过4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9万
展开全部
认真听讲,多思考就行,关键是动脑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disidf
2011-03-02 · TA获得超过1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多做实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