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动画的起源可说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1920年冬,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在上海上映。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一起去电影院看不用人拉、自己就会活动的“洋画片”。
这一看,触动了他们要拍国产动画片的念头。但外国人又怎么会把动画片的秘密告诉你?
接下来的几年,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一条弄堂里,邻居们经常可以看到,万氏四兄弟居住的7平方米亭子间里总是彻夜灯火。他们就在这个特殊的动画片实验室里日夜钻研。
就在这间狭小的亭子间里,万氏兄弟在一本厚簿子的每一页页角上,一气画了几十页猫捉老鼠的图画,把猫和老鼠的距离越画越近,然后急速翻动簿子的页角。
活了!就在这急速的翻动中,只见猫儿飞跑着捉老鼠,老鼠则拼命奔逃。万氏兄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钻研,终于找到了动画“动”起来的钥匙。
没有设备,他们用省下来的钱,去旧货摊买来一台破旧照相机,改成土制的逐格摄影机;没有经验,他们通过拍摄动画广告一步步摸索。
1926年,这间小小的亭子间里终于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万籁鸣扮演的画家在画室作画,墨水瓶里跳出一个纸人来跟他捣乱,在画室里大闹一通。
从源头起,中国动画片就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万籁鸣曾说:“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谁呢?孙悟空。”于是,万氏兄弟编导的《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就以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为主角。
一年半的苦战、100多人参加绘制、近2万张画稿、6000余米毛片、成片后长达2500余米。最后这部80分钟的动画片于1941年9月完成。影片在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同时上映一个多月,盛况空前。
“日本的《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说,就是因为看了《铁扇公主》这部影片,才启发他投身动画创作,所以他认为万簌鸣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演、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说。
黄金时代:悟空冲出国门
看过《猪八戒吃西瓜》吗?那是中国第一部剪纸片。
看过《小蝌蚪找妈妈》吗?那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看过《聪明的鸭子》吗?那是中国第一部折纸片。
张松林说,那真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动画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1950年2月,上影有了‘美术片组’,悄悄奏响了中国动画电影黄金时代的前奏。”
1955年,上影美术组制作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得奖,组长特伟却听说自己的片子被误认为是东欧的动画作品。高兴不起来的特伟开始深思: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国产动画片要走出去,关键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
随着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片开始向着民族化、专业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自“美影”成立后至1965年这8年间,我国动画电影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人称动画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共摄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
有民族的才有生命。犹如一幅淡雅的画册,幽然的荷塘景色,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鱼、虾、青蛙在银幕上鲜活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了水墨这一中国独创的动画新品种,以其独到的空间虚实感和造型表现手段,成为世界动画艺术之林的一朵迷人奇葩。茅盾先生这么评价道:“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和诗情,三美此全具。”
这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段不能不提的神话:《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至今仍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动画形象。
“当年的孙悟空,并没有什么形象可以模仿,唯一可借鉴的就是京剧脸谱和画家张光宇《西游漫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脸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夸张美又富于民族底蕴,大家都熟悉,这才定下了孙悟空的脸型。”《大闹天宫》的创作者之一严定宪回忆。
严定宪和他的夫人林文肖当时新婚,是《大闹天宫》七人原画组中最年轻的两名原画。对比一般美国卡通片有30名主要原画、日本主要原画更达好几十名的情形,《大闹天宫》靠七名原画全手工绘制。“孙悟空的动作也不能单纯靠想象,而是原画师们在观察自己和身边人们表情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猴子耸肩缩身的特点诞生的。我们曾经去京剧院的学馆,和那里的学生一起学习云手、亮相等动作,就为了更好地画出猴王的身手。”
总长1.1万英尺,从1960年起,包括导演、配音、音响制作等上百名工作人员用了将近四年时间,《大闹天宫》始成。分为上下两集的《大闹天宫》问世后获得了国际性的承认。美中进出口公司代表沃尔特·杜雷尔说:“这种动画片惟妙惟肖,美国绝不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创造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到1984年为止,已在4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而且盛况不衰。
中国动画,雄起之路在哪里
曲建方至今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机器猫》、《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一部接一部的外国动画进入中国,并快速找到了其拥趸者。
而我们呢?除了“孙悟空”,就是“葫芦娃”。仿佛遭遇“滑铁卢”,中国原创动画的当日旖旎,今日风光不再。尴尬,弥漫在中国动画业界的空气中。
一方面,是中国动画热的持续升温———
作为世界上动画产业的大消费国之一,光是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小丁当5个卡通人物,每年就可在中国净赚6亿元人民币。而今天,跨越年龄的动画迷阵营也愈加庞大:仅今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两个动漫展,短短6天就吸引了十多万人前来。在“卡通总动员”现场,甚至出现了天天排长队购门票的“一票难求”景象。
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在不断推出:单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广电总局就批复了全国电视动画片题材剧目323部,36038集、近40万分钟;此外,除去少儿频道播出的动画片,广电总局也支持北京、上海、湖南三家电视台开设动画卫星频道。
但另一方面,中国动画产业却不断被浇冷水———
首当其冲的是“为他人做嫁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郭虹指出:“由于缺乏成功的创意和商业操作,中国动画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动画打工仔’。”
动画片《魔比斯环》的艺术导演和制作总监陈明说:“很多中国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动画的‘来料加工’,即使是出自中国动画创作高手的作品,送到国外还是贴上了迪斯尼或外国品牌的标签,比如《狮子王》、《绿野仙踪》、《蝙蝠侠》的片段都是在中国加工制作的。令人无奈的是,这些作品又大量回到‘故土’被无数人消费。”
其次,是传统题材遭到掠夺。如《花木兰》,早被迪斯尼捷足先登拍成电影;同样是中国传统题材的《三国志》,成为日本的麻将游戏,而《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均已被日本企业在中国抢注成游戏商标。
中国动画,雄起之路在哪里?
明天,仅有“宝莲灯”是不够的
知道《宝莲灯》吗?它堪称中国现代动画的开山之作。但是,其票房远远打不过《狮子王》。原因何在?
中国,有过许多成功的动画片,但却一直没有成功的动画产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郭虹认为:“动画应该是一个产业。我们与目前动画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正是双方对动画不同的理解和定位造成的。”
事实是最好的注脚。今天,日本的动画产业已是其国民经济的第二支柱产业,美国的动画产业出口额更是超越其汽车和航空产品,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其动画产业的经济地位也已位居第四。
再不能沉浸在旧日的辉煌里,一场由内到外的改变,对于中国动画而言,决不可少。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傅铁铮认为:“中国动画创作不宜过多强调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强调前者的后果,就是有教无乐。所以造成了中国孩子不喜欢看,外国孩子看不懂的怪相。其次,动画并非属于低幼的,它应该是全龄的。”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永明认为:“国内动画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以商标抢注为例,他们还没意识到,如果传统名著成为外国企业的商标,那么国内的软件、动画企业就都将无法开发和利用这些作品。”
浙江大学动漫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夏瑛认为:“人们已经将动画视为一种可以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资源。也因其性质,业界更需适时提出商品化权利立法,加强对动画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而上述所有观念的改变,最终指向的都是一条动画“产业链”的建立。
中国动画要奋起直追,除了发展原创动画外,必须建立从原创到衍生品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相比美日韩等国家,中国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制作、经营、发行体系,在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更显得滞后。
以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为例,其成功的一大原因是制作链和产业链的紧密结合。承担三毛衍生品“开发”的澳洲著名玩具开发商馈利集团首席创意总监贾颂宁说:“公司已为三毛构想和设计了诸多衍生产品,包括网络游戏、泡泡面、T恤及三毛和他的好朋友的漫画人物玩具等。”
中国动画的明天,仅有一盏“宝莲灯”是不够的;
中国动画走过了8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任重道远! (见习记者 韩璟 李君娜/实习生 谢晶晶)
1920年冬,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在上海上映。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一起去电影院看不用人拉、自己就会活动的“洋画片”。
这一看,触动了他们要拍国产动画片的念头。但外国人又怎么会把动画片的秘密告诉你?
接下来的几年,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一条弄堂里,邻居们经常可以看到,万氏四兄弟居住的7平方米亭子间里总是彻夜灯火。他们就在这个特殊的动画片实验室里日夜钻研。
就在这间狭小的亭子间里,万氏兄弟在一本厚簿子的每一页页角上,一气画了几十页猫捉老鼠的图画,把猫和老鼠的距离越画越近,然后急速翻动簿子的页角。
活了!就在这急速的翻动中,只见猫儿飞跑着捉老鼠,老鼠则拼命奔逃。万氏兄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钻研,终于找到了动画“动”起来的钥匙。
没有设备,他们用省下来的钱,去旧货摊买来一台破旧照相机,改成土制的逐格摄影机;没有经验,他们通过拍摄动画广告一步步摸索。
1926年,这间小小的亭子间里终于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万籁鸣扮演的画家在画室作画,墨水瓶里跳出一个纸人来跟他捣乱,在画室里大闹一通。
从源头起,中国动画片就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万籁鸣曾说:“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谁呢?孙悟空。”于是,万氏兄弟编导的《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就以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为主角。
一年半的苦战、100多人参加绘制、近2万张画稿、6000余米毛片、成片后长达2500余米。最后这部80分钟的动画片于1941年9月完成。影片在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同时上映一个多月,盛况空前。
“日本的《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说,就是因为看了《铁扇公主》这部影片,才启发他投身动画创作,所以他认为万簌鸣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演、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说。
黄金时代:悟空冲出国门
看过《猪八戒吃西瓜》吗?那是中国第一部剪纸片。
看过《小蝌蚪找妈妈》吗?那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看过《聪明的鸭子》吗?那是中国第一部折纸片。
张松林说,那真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动画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1950年2月,上影有了‘美术片组’,悄悄奏响了中国动画电影黄金时代的前奏。”
1955年,上影美术组制作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得奖,组长特伟却听说自己的片子被误认为是东欧的动画作品。高兴不起来的特伟开始深思: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国产动画片要走出去,关键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
随着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片开始向着民族化、专业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自“美影”成立后至1965年这8年间,我国动画电影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人称动画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共摄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
有民族的才有生命。犹如一幅淡雅的画册,幽然的荷塘景色,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鱼、虾、青蛙在银幕上鲜活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了水墨这一中国独创的动画新品种,以其独到的空间虚实感和造型表现手段,成为世界动画艺术之林的一朵迷人奇葩。茅盾先生这么评价道:“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和诗情,三美此全具。”
这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段不能不提的神话:《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至今仍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动画形象。
“当年的孙悟空,并没有什么形象可以模仿,唯一可借鉴的就是京剧脸谱和画家张光宇《西游漫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脸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夸张美又富于民族底蕴,大家都熟悉,这才定下了孙悟空的脸型。”《大闹天宫》的创作者之一严定宪回忆。
严定宪和他的夫人林文肖当时新婚,是《大闹天宫》七人原画组中最年轻的两名原画。对比一般美国卡通片有30名主要原画、日本主要原画更达好几十名的情形,《大闹天宫》靠七名原画全手工绘制。“孙悟空的动作也不能单纯靠想象,而是原画师们在观察自己和身边人们表情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猴子耸肩缩身的特点诞生的。我们曾经去京剧院的学馆,和那里的学生一起学习云手、亮相等动作,就为了更好地画出猴王的身手。”
总长1.1万英尺,从1960年起,包括导演、配音、音响制作等上百名工作人员用了将近四年时间,《大闹天宫》始成。分为上下两集的《大闹天宫》问世后获得了国际性的承认。美中进出口公司代表沃尔特·杜雷尔说:“这种动画片惟妙惟肖,美国绝不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创造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到1984年为止,已在4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而且盛况不衰。
中国动画,雄起之路在哪里
曲建方至今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机器猫》、《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一部接一部的外国动画进入中国,并快速找到了其拥趸者。
而我们呢?除了“孙悟空”,就是“葫芦娃”。仿佛遭遇“滑铁卢”,中国原创动画的当日旖旎,今日风光不再。尴尬,弥漫在中国动画业界的空气中。
一方面,是中国动画热的持续升温———
作为世界上动画产业的大消费国之一,光是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小丁当5个卡通人物,每年就可在中国净赚6亿元人民币。而今天,跨越年龄的动画迷阵营也愈加庞大:仅今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两个动漫展,短短6天就吸引了十多万人前来。在“卡通总动员”现场,甚至出现了天天排长队购门票的“一票难求”景象。
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在不断推出:单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广电总局就批复了全国电视动画片题材剧目323部,36038集、近40万分钟;此外,除去少儿频道播出的动画片,广电总局也支持北京、上海、湖南三家电视台开设动画卫星频道。
但另一方面,中国动画产业却不断被浇冷水———
首当其冲的是“为他人做嫁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郭虹指出:“由于缺乏成功的创意和商业操作,中国动画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动画打工仔’。”
动画片《魔比斯环》的艺术导演和制作总监陈明说:“很多中国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动画的‘来料加工’,即使是出自中国动画创作高手的作品,送到国外还是贴上了迪斯尼或外国品牌的标签,比如《狮子王》、《绿野仙踪》、《蝙蝠侠》的片段都是在中国加工制作的。令人无奈的是,这些作品又大量回到‘故土’被无数人消费。”
其次,是传统题材遭到掠夺。如《花木兰》,早被迪斯尼捷足先登拍成电影;同样是中国传统题材的《三国志》,成为日本的麻将游戏,而《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均已被日本企业在中国抢注成游戏商标。
中国动画,雄起之路在哪里?
明天,仅有“宝莲灯”是不够的
知道《宝莲灯》吗?它堪称中国现代动画的开山之作。但是,其票房远远打不过《狮子王》。原因何在?
中国,有过许多成功的动画片,但却一直没有成功的动画产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郭虹认为:“动画应该是一个产业。我们与目前动画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正是双方对动画不同的理解和定位造成的。”
事实是最好的注脚。今天,日本的动画产业已是其国民经济的第二支柱产业,美国的动画产业出口额更是超越其汽车和航空产品,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其动画产业的经济地位也已位居第四。
再不能沉浸在旧日的辉煌里,一场由内到外的改变,对于中国动画而言,决不可少。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傅铁铮认为:“中国动画创作不宜过多强调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强调前者的后果,就是有教无乐。所以造成了中国孩子不喜欢看,外国孩子看不懂的怪相。其次,动画并非属于低幼的,它应该是全龄的。”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永明认为:“国内动画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以商标抢注为例,他们还没意识到,如果传统名著成为外国企业的商标,那么国内的软件、动画企业就都将无法开发和利用这些作品。”
浙江大学动漫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夏瑛认为:“人们已经将动画视为一种可以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资源。也因其性质,业界更需适时提出商品化权利立法,加强对动画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而上述所有观念的改变,最终指向的都是一条动画“产业链”的建立。
中国动画要奋起直追,除了发展原创动画外,必须建立从原创到衍生品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相比美日韩等国家,中国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制作、经营、发行体系,在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更显得滞后。
以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为例,其成功的一大原因是制作链和产业链的紧密结合。承担三毛衍生品“开发”的澳洲著名玩具开发商馈利集团首席创意总监贾颂宁说:“公司已为三毛构想和设计了诸多衍生产品,包括网络游戏、泡泡面、T恤及三毛和他的好朋友的漫画人物玩具等。”
中国动画的明天,仅有一盏“宝莲灯”是不够的;
中国动画走过了8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任重道远! (见习记者 韩璟 李君娜/实习生 谢晶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