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大类和会计要素的区别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收入是对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的深入分类,俗称会计的六大要素,收入和费用合并称为损益类。就成了会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细分会计科目,所以会计科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收入是不对的。将具体情况给你说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包括了末分配利润)、收入、成本费用5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性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静态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的三大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我又找了些参考: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它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来设置。只有通过对会计要素内容的再分类,确定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才能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然而我国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会计科目,在分类上同各会计要素的名称存在较大的差异,前后不能连贯统一,缺乏严密性、合理性。本文通过对二者差异的分析,进而提出协调二者的改进建议,实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分类的统一,以便于有关各方能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一、二者差异
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而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会计科目。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容和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没有差别,而其他三个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相应的会计科目划分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名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外,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有成本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会计要素中有收入、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而是将二者合并划归为损益类会计科目;另外,会计要素中有利润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利润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
2.成本类会计科目包括“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等科目,由于前者于期末应转入后者账户的借方,因此前者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而后者期末余额表示尚未生产完工的在产品,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将“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列入存货项目中,作为资产要素中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3.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包含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会计科目,除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外,其他科目都和利润有关,如“盈余公积”是从利润中提取出来的,“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要素,而且包含利润要素,而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并列的互不相容的两大会计要素,并且利润要素没有对应的利润类会计科目,这在概念划分上是很不明朗的。
4.损益类会计科目包括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反映的是广义上的收入和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两大要素,均是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仅指日常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并不包括“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广义收入类科目所核算的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广义费用类科目所核算的费用。前已述及,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因此二者界定的范围本应一致,而这几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这种会计要素的类别名称与会计科目表上的类别名称间的差异,使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前后一条线互不连贯。
5.投资收益处境尴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其外延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在表示内涵的界定上却使用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定语,由于企业用资产对外债权投资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这样对外债权投资收入就理应被包含在收入里,这显然与前面对收入外延的规定相矛盾。而企业对外投资收入是通过损益类会计科目中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那么该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是收入要素,还是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
二、改进建议
为便于有关各方能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消除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之间的以上差异,则既要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划分,又要完善会计科目的分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1.取消利润要素。理由如下:一是利润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对比的结果,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对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其数量可根据会计等式推算出来;二是利润其实质是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净资产包含了实现的利润。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利润要素之间在概念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应划分为同级次的并列的会计要素,而且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分析,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而利润是收入与费用对比的结果,是从属于收入和费用的衍生物;三是国际会计准则也未单独设置利润要素,应与国际惯例协调。当然也有人提出我国不能取消利润要素,认为利润是我国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诚然,结合我国国情,将利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非一定要保留利润会计要素。为兼顾国际惯例与国内实情,笔者认为利润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不应成为与所有者权益并列的会计要素,而应成为所有者权益要素下的一个会计核算项目。而且现行的会计科目表中有关利润项目(如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已归入在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通过改进两者才能达到统一,便于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账户的记录,也并不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2.重新定义收入要素。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等,而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前已述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收入要素所下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建议将其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即收入要素中剔除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形成的对外投资收入,也不包括营业外收入,仅指营业收入。3.增设利得、损失要素。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不严谨,由于我国会计要素中的收入、费用要素的均是狭义所指,收入中排除了利得,费用中排除了损失,而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该式左方仅指营业利润,而右方利润所指不明,会计要素之间本应存在的勾稽关系受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该会计要素体系无法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一些广义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利得是指收入以外的其他收益,通常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如因其他企业违约而收取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等。损失是与赚取营业收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企业违约而支付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对外捐赠等。。增设利得、损失要素,一则使会计等式更科学,即“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不是会计要素,是一指标)”,二则使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等会计科目的设置“名正言顺”。
4.取消成本类会计科目,将其并入资产类科目。企业生产成本是按一定产品来归集生产费用,产品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而这些生产费用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物质形态,逐渐转变为产成品和半成品等存货资产。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类科目并入资产类科目,使资产要素和资产类会计科目相统一,有利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充分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5.取消损益类会计科目,增设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损失类会计科目。通过对会计要素的重新划分,我国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七大要素。为保证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协调统一,应取消损益类会计科目,增设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损失类会计科目,各要素相应的会计科目则分别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和损失类七大类。
参考文献:
[1]彭俊。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定义的剖析[J].财会月刊,2003,(6)。
[2]牛爱民。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回顾与评价[J].经济师,2003,(6)。
[3]汤湘希。中外会计要素的比较[J].湖北财税,2002,(7)。
[4]孔庆林,李孝林。会计对象要素比较观[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包括了末分配利润)、收入、成本费用5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性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静态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的三大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我又找了些参考: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它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来设置。只有通过对会计要素内容的再分类,确定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才能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然而我国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会计科目,在分类上同各会计要素的名称存在较大的差异,前后不能连贯统一,缺乏严密性、合理性。本文通过对二者差异的分析,进而提出协调二者的改进建议,实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分类的统一,以便于有关各方能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一、二者差异
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而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会计科目。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容和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没有差别,而其他三个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相应的会计科目划分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名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外,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有成本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会计要素中有收入、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而是将二者合并划归为损益类会计科目;另外,会计要素中有利润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利润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
2.成本类会计科目包括“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等科目,由于前者于期末应转入后者账户的借方,因此前者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而后者期末余额表示尚未生产完工的在产品,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将“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列入存货项目中,作为资产要素中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3.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包含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会计科目,除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外,其他科目都和利润有关,如“盈余公积”是从利润中提取出来的,“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要素,而且包含利润要素,而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并列的互不相容的两大会计要素,并且利润要素没有对应的利润类会计科目,这在概念划分上是很不明朗的。
4.损益类会计科目包括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反映的是广义上的收入和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两大要素,均是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仅指日常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并不包括“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广义收入类科目所核算的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广义费用类科目所核算的费用。前已述及,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因此二者界定的范围本应一致,而这几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这种会计要素的类别名称与会计科目表上的类别名称间的差异,使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前后一条线互不连贯。
5.投资收益处境尴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其外延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在表示内涵的界定上却使用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定语,由于企业用资产对外债权投资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这样对外债权投资收入就理应被包含在收入里,这显然与前面对收入外延的规定相矛盾。而企业对外投资收入是通过损益类会计科目中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那么该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是收入要素,还是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
二、改进建议
为便于有关各方能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消除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之间的以上差异,则既要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划分,又要完善会计科目的分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1.取消利润要素。理由如下:一是利润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对比的结果,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对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其数量可根据会计等式推算出来;二是利润其实质是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净资产包含了实现的利润。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利润要素之间在概念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应划分为同级次的并列的会计要素,而且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分析,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而利润是收入与费用对比的结果,是从属于收入和费用的衍生物;三是国际会计准则也未单独设置利润要素,应与国际惯例协调。当然也有人提出我国不能取消利润要素,认为利润是我国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诚然,结合我国国情,将利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非一定要保留利润会计要素。为兼顾国际惯例与国内实情,笔者认为利润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不应成为与所有者权益并列的会计要素,而应成为所有者权益要素下的一个会计核算项目。而且现行的会计科目表中有关利润项目(如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已归入在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通过改进两者才能达到统一,便于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账户的记录,也并不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2.重新定义收入要素。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等,而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前已述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收入要素所下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建议将其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即收入要素中剔除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形成的对外投资收入,也不包括营业外收入,仅指营业收入。3.增设利得、损失要素。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不严谨,由于我国会计要素中的收入、费用要素的均是狭义所指,收入中排除了利得,费用中排除了损失,而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该式左方仅指营业利润,而右方利润所指不明,会计要素之间本应存在的勾稽关系受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该会计要素体系无法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一些广义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利得是指收入以外的其他收益,通常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如因其他企业违约而收取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等。损失是与赚取营业收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企业违约而支付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对外捐赠等。。增设利得、损失要素,一则使会计等式更科学,即“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不是会计要素,是一指标)”,二则使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等会计科目的设置“名正言顺”。
4.取消成本类会计科目,将其并入资产类科目。企业生产成本是按一定产品来归集生产费用,产品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而这些生产费用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物质形态,逐渐转变为产成品和半成品等存货资产。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类科目并入资产类科目,使资产要素和资产类会计科目相统一,有利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充分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5.取消损益类会计科目,增设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损失类会计科目。通过对会计要素的重新划分,我国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七大要素。为保证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协调统一,应取消损益类会计科目,增设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损失类会计科目,各要素相应的会计科目则分别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利得类和损失类七大类。
参考文献:
[1]彭俊。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定义的剖析[J].财会月刊,2003,(6)。
[2]牛爱民。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回顾与评价[J].经济师,2003,(6)。
[3]汤湘希。中外会计要素的比较[J].湖北财税,2002,(7)。
[4]孔庆林,李孝林。会计对象要素比较观[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追问
谢谢,你解答得很细,但我就不明白的是一点,会计大类是啥子,包括那些,看你的解答,那所谓的会计大类就是会计科目?
追答
不知你说的大类是想知道会计职务的分类还是要素的大类,以下两者均有供你参考
会计按照职务来分,有财务总监,主办会计,出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库管等等。
按照企业性质来分有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银行会计等。
按照职称来分有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还有总会计师等
以下是会计要素的五大类及其包含的会计科目
一、资产类
现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 (新增)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其他应收款
坏账准备
应收补贴款
材料采购
在途物资
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库存商品
发出商品(新增)
商品进销差价
委托加工物资
周转材料(新增)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融资租赁资产 ( 新增)
存货跌价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新增)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新增)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增)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债权投资(更名)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新增)
长期应收款
未实现融资收益(新增)
存出资本保证金 (新增)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
累计摊销 (新增)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商誉(新增)
未确认融资费用(变更类别)
长期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新增)
待处理财产损溢
二、负债类
短期借款
存入保证金 (金融共用 新增)
拆入资金 (金融共用 新增)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福利费(合并)
应交税费 (合并)
其他应交款(合并)
应付利息(新增)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未确认融资费用 (变更类别)
专项应付款
预计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更名)
三、所有者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库存股(新增)
四、成本类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劳务成本
研发支出(新增)
工程施工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
工程结算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
机械作业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
五、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汇兑损益 (金融专用 新增)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增)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税金及附加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金融共用 新增)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新增)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更名)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展开全部
会计大类和会计要素的区别:
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而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会计科目。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容和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没有差别,而其他三个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相应的会计科目划分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名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外,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有成本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会计要素中有收入、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而是将二者合并划归为损益类会计科目;另外,会计要素中有利润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利润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
2、成本类会计科目包括“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等科目,由于前者于期末应转入后者账户的借方,因此前者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而后者期末余额表示尚未生产完工的在产品,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将“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列入存货项目中,作为资产要素中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3、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包含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会计科目,除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外,其他科目都和利润有关,如“盈余公积”是从利润中提取出来的,“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要素,而且包含利润要素,而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并列的互不相容的两大会计要素,并且利润要素没有对应的利润类会计科目,这在概念划分上是很不明朗的。
4、损益类会计科目包括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反映的是广义上的收入和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两大要素,均是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仅指日常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并不包括“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广义收入类科目所核算的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广义费用类科目所核算的费用。前已述及,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因此二者界定的范围本应一致,而这几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这种会计要素的类别名称与会计科目表上的类别名称间的差异,使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前后一条线互不连贯。
5、投资收益处境尴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其外延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在表示内涵的界定上却使用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定语,由于企业用资产对外债权投资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这样对外债权投资收入就理应被包含在收入里,这显然与前面对收入外延的规定相矛盾。
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而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会计科目。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容和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没有差别,而其他三个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相应的会计科目划分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名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外,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有成本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会计要素中有收入、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而是将二者合并划归为损益类会计科目;另外,会计要素中有利润要素,而会计科目中没有利润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
2、成本类会计科目包括“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等科目,由于前者于期末应转入后者账户的借方,因此前者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而后者期末余额表示尚未生产完工的在产品,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将“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列入存货项目中,作为资产要素中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3、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包含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会计科目,除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外,其他科目都和利润有关,如“盈余公积”是从利润中提取出来的,“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要素,而且包含利润要素,而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并列的互不相容的两大会计要素,并且利润要素没有对应的利润类会计科目,这在概念划分上是很不明朗的。
4、损益类会计科目包括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反映的是广义上的收入和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两大要素,均是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仅指日常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并不包括“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广义收入类科目所核算的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广义费用类科目所核算的费用。前已述及,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因此二者界定的范围本应一致,而这几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对应的会计要素缺位。这种会计要素的类别名称与会计科目表上的类别名称间的差异,使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前后一条线互不连贯。
5、投资收益处境尴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与外延不相符,其外延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在表示内涵的界定上却使用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定语,由于企业用资产对外债权投资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这样对外债权投资收入就理应被包含在收入里,这显然与前面对收入外延的规定相矛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