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想一篇关于 从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看日本文化的混杂性 的论文 希望大家提供点素材 O(∩_∩)O谢谢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饭局”是个极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总有人在各种“饭局”间疲于奔命,却又乐此不疲,哪怕是一些外国雇员到了中国,也不能免俗。
英国首相艾登曾用总共三道菜的国宴招待过周恩来总理。这给中国人留下一个印象:西方国家不兴大吃大喝。据我的观察,西方人的确不大有“饭局”这个概念,在他们的文化里面,吃饭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热量而已。以至于很多欧美人士中午不过是几个橘子、一根香蕉打发胃肠。想想这也是合理现象,美国最精致的菜是加上配料的熬豆子,要说下工夫也不过是熬的时间长一点。在这种饮食文化下,“饭局”能有多大魅力可想而知。
但是,这个概念却不能用在日本人身上。
有位去日本访问的朋友,感慨国内“饭局”众多的风气,认为在日本可能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不料,他在日本遇到“饭局”的次数,比在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更绝的是,在日本“饭局”虽然众多,但常常吃不饱,回来后还要给自己加料。
日本“饭局”菜式众多,往往一顿饭下来一二十道菜,盘子大碗大,偏偏盘中菜量少得可怜,一道菜分到每个人盘里不过一勺一口而已,即便二十道菜也不过二十来口。吃一个日本“饭局”常常要耗费三四个小时,这二十来口菜分成三四个小时上来,后面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前面吃进去的都快消化掉了,其充饥水平可以想象。劳神费力地应酬几个小时,居然还求不到一个饱,许多人不免对日本的“饭局”颇有腹诽。
其实,认为日本人不重视“饭局”的朋友,多半是不很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如果了解日本人对于“饭局”的思路,这种“马拉松式的吃不饱饭局”就更应该得到理解了。
同样作为东方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自古以来都把“饭局”当作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公司职员,每个星期都少不了一两次“饭局”。时间通常是周末,办公室的同僚们一起出动,下饭馆吃一顿算是惯例。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饭局”名目,什么“忘年会”、“送别会”和“新人会”等。这些“饭局”可不是能够轻易推辞的。在中国,不参加“饭局”顶多是不给朋友面子;在日本,不参加“饭局”则有丢饭碗的危险。因为日本的“饭局”是一种带有“官方”性质的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培养同僚之间的感情,也是协作单位之间增强联系的纽带。说到底,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本的公司或机构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平时上下级之间界限严格,极少感情交流,只有在酒桌上,双方才会放下身段,坐在一起称兄道弟。这时,日本的老板也会讲笑话,员工也可以无所顾忌地高声谈笑。当然,谁都不会随便到失礼和忘却自己身份的地步。日本人的生意有时也喜欢在酒桌上完成,协作单位的几个头头儿喝了几杯以后,今后的合作意向可能就决定了。
“饭局”虽然不是硬性规定必须参加的,但总是不参加“饭局”的职员,一来会被认为不合群,难以合作、难以驾驭,二来会被认为不肯把自己的时间投入“饭局”,为公司的业务付出努力。这当然意味着他对公司的感情不够深,而且没有协作精神。日本的员工不乏因此丢了饭碗的。
既然日本的“饭局”承载着这样的社交功能,“吃”本身就不再是饭局的重点。日本“饭局”更重视每道菜的特色和精美,而不在乎是否让客人吃饱。其实,日本的“饭局”费用相当高昂。
“饭局”文化大概也来自日本人泾渭分明的性格。如果与中国对比,是颇为有趣的。比如洗澡,中国人并不回避泡澡带来的愉快,有人会在浴池中一边搓洗一边享受。而日本人把泡澡的目的定位为感受热水的舒适,于是必须先在外面洗好了才跳进去泡。在他们看来,洗澡和泡澡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再比如茶道,中国人欣赏茶的品位是有名的,但是品茶的同时也不回避解渴。而在日本人看来,既然是品茶,就只能是一小杯一小杯地喝,慢慢感受茶的味道。在他们心里,品茶和解渴也是两回事,同样不能混为一谈。
对待“饭局”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日本人都视“饭局”为一种社交场合,区别在于,中国人并不反对一边谈事情,一边大快朵颐;而日本人则更多地把“饭局”中的“吃”作为一种饮食的艺术来欣赏,吃饱不是目的。
在笔者看来,日本的“饭局”的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先进之处,至少有二:其一,日本的“饭局”中一般不劝酒,想喝酒的人也不会自己倒,而是做势给别人倒酒,别人就明白他是想喝了,会反过来给他满上。这样既避免了酒后的无意之失,也是对个人意愿的尊重。其二,日本的“饭局”原则上是自己掏腰包,极少公款吃喝的现象。每个星期的聚餐,都是员工各自缴纳自己的一份,由临时选出的干事负责收钱,吃完后多退少补。因此,大多数日本员工的每月工资,都会预留固定比例作为应酬用款。也许正因为如此,日本“饭局”虽多,却并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供一些中日食文化比较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1] 吉牧.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2] 梁爱露.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4) . [3] 郑雅珂. 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2) . [4]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4) . [5]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06) . [6]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12) . [7] 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8] 宋淑运. 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J]. 海内与海外, 2004,(09) . [9] 李直.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05) .
英国首相艾登曾用总共三道菜的国宴招待过周恩来总理。这给中国人留下一个印象:西方国家不兴大吃大喝。据我的观察,西方人的确不大有“饭局”这个概念,在他们的文化里面,吃饭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热量而已。以至于很多欧美人士中午不过是几个橘子、一根香蕉打发胃肠。想想这也是合理现象,美国最精致的菜是加上配料的熬豆子,要说下工夫也不过是熬的时间长一点。在这种饮食文化下,“饭局”能有多大魅力可想而知。
但是,这个概念却不能用在日本人身上。
有位去日本访问的朋友,感慨国内“饭局”众多的风气,认为在日本可能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不料,他在日本遇到“饭局”的次数,比在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更绝的是,在日本“饭局”虽然众多,但常常吃不饱,回来后还要给自己加料。
日本“饭局”菜式众多,往往一顿饭下来一二十道菜,盘子大碗大,偏偏盘中菜量少得可怜,一道菜分到每个人盘里不过一勺一口而已,即便二十道菜也不过二十来口。吃一个日本“饭局”常常要耗费三四个小时,这二十来口菜分成三四个小时上来,后面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前面吃进去的都快消化掉了,其充饥水平可以想象。劳神费力地应酬几个小时,居然还求不到一个饱,许多人不免对日本的“饭局”颇有腹诽。
其实,认为日本人不重视“饭局”的朋友,多半是不很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如果了解日本人对于“饭局”的思路,这种“马拉松式的吃不饱饭局”就更应该得到理解了。
同样作为东方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自古以来都把“饭局”当作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公司职员,每个星期都少不了一两次“饭局”。时间通常是周末,办公室的同僚们一起出动,下饭馆吃一顿算是惯例。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饭局”名目,什么“忘年会”、“送别会”和“新人会”等。这些“饭局”可不是能够轻易推辞的。在中国,不参加“饭局”顶多是不给朋友面子;在日本,不参加“饭局”则有丢饭碗的危险。因为日本的“饭局”是一种带有“官方”性质的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培养同僚之间的感情,也是协作单位之间增强联系的纽带。说到底,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本的公司或机构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平时上下级之间界限严格,极少感情交流,只有在酒桌上,双方才会放下身段,坐在一起称兄道弟。这时,日本的老板也会讲笑话,员工也可以无所顾忌地高声谈笑。当然,谁都不会随便到失礼和忘却自己身份的地步。日本人的生意有时也喜欢在酒桌上完成,协作单位的几个头头儿喝了几杯以后,今后的合作意向可能就决定了。
“饭局”虽然不是硬性规定必须参加的,但总是不参加“饭局”的职员,一来会被认为不合群,难以合作、难以驾驭,二来会被认为不肯把自己的时间投入“饭局”,为公司的业务付出努力。这当然意味着他对公司的感情不够深,而且没有协作精神。日本的员工不乏因此丢了饭碗的。
既然日本的“饭局”承载着这样的社交功能,“吃”本身就不再是饭局的重点。日本“饭局”更重视每道菜的特色和精美,而不在乎是否让客人吃饱。其实,日本的“饭局”费用相当高昂。
“饭局”文化大概也来自日本人泾渭分明的性格。如果与中国对比,是颇为有趣的。比如洗澡,中国人并不回避泡澡带来的愉快,有人会在浴池中一边搓洗一边享受。而日本人把泡澡的目的定位为感受热水的舒适,于是必须先在外面洗好了才跳进去泡。在他们看来,洗澡和泡澡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再比如茶道,中国人欣赏茶的品位是有名的,但是品茶的同时也不回避解渴。而在日本人看来,既然是品茶,就只能是一小杯一小杯地喝,慢慢感受茶的味道。在他们心里,品茶和解渴也是两回事,同样不能混为一谈。
对待“饭局”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日本人都视“饭局”为一种社交场合,区别在于,中国人并不反对一边谈事情,一边大快朵颐;而日本人则更多地把“饭局”中的“吃”作为一种饮食的艺术来欣赏,吃饱不是目的。
在笔者看来,日本的“饭局”的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先进之处,至少有二:其一,日本的“饭局”中一般不劝酒,想喝酒的人也不会自己倒,而是做势给别人倒酒,别人就明白他是想喝了,会反过来给他满上。这样既避免了酒后的无意之失,也是对个人意愿的尊重。其二,日本的“饭局”原则上是自己掏腰包,极少公款吃喝的现象。每个星期的聚餐,都是员工各自缴纳自己的一份,由临时选出的干事负责收钱,吃完后多退少补。因此,大多数日本员工的每月工资,都会预留固定比例作为应酬用款。也许正因为如此,日本“饭局”虽多,却并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供一些中日食文化比较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1] 吉牧.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2] 梁爱露.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4) . [3] 郑雅珂. 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2) . [4]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4) . [5]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06) . [6]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12) . [7] 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8] 宋淑运. 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J]. 海内与海外, 2004,(09) . [9] 李直.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05) .
参考资料: 从“饭局”看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差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