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文资料

 我来答
建我红4771
2012-02-28 · TA获得超过6.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172万
展开全部
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大戈壁上。)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思考思考,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白杨》的中心思想。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播种着的人们又播种下一片白杨树,过几年白杨树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绿。 我尊敬的老师就是这永远的白杨树,而我们就是这白杨树延伸的一片绿。
中版行知
2024-04-24 广告
不同公司提供的方案也不一样。以上内容如果还觉得不够全面,也可以沟通下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行知阅读是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2008年,公司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业务,数字资源和移动触碰技术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版行知 提供
fangchi202
2013-01-11 · TA获得超过88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万
展开全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大戈壁上。)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思考思考,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白杨》的中心思想。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播种着的人们又播种下一片白杨树,过几年白杨树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绿。 我尊敬的老师就是这永远的白杨树,而我们就是这白杨树延伸的一片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幸福娃娃179
2013-04-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76
展开全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努力圣母
2011-03-06 · TA获得超过124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借白杨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动摇,赞扬了边疆从祖国设服从祖国的需要、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特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cc92aa9
2011-03-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怎么可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