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的人文历史地域 5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3-07
展开全部
  沅江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长期生产、生活在八百里洞庭湿地的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独具湖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经千年积淀,以其包含和开放的特征,已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0年国家文化部曾授予沅江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沅江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的得失、利弊足可引人深思,给人启迪,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历史的回眸
  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沅江的文化建设虽然因其历史原因走了一些弯路,但仍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鼎盛时,全市文化活动中心21处,剧场41所,其中设备比较齐全的20所,座位20265个,电影放映单位114处;乡镇有文化站,大部分村有文化室,乡村规模图书室达200多个,其中阳罗洲镇的丁头村和南大膳镇的南大村图书室藏书逾万册;除市区和区镇有固定的电影院常年演出外,全市83支村级电影队和30个乡级电影队,长年走村入组为农民放映电影。城乡还活跃着340多支业余文化宣传队,78支婚丧服务队,37个文学创作组,8支管乐队,市花鼓戏剧团每年在农村巡回演出100场次以上。每逢节假日,文化活动如火如荼。龙灯花鼓龙舟赛、歌咏比赛、体育赛均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拖拉机往哪里开》、《洞庭激浪》、《翻身的日子》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曾获省级大奖。
  现实的启示
  目前,我市国有文化单位和人员主要集中在文化、广电部门,包括文化、博物、图书三馆,剧院、文化市场稽查、电影放映发行、广电网络传输和电视台,共有文化从业人员392人。市文联下辖作家、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曲艺和戏剧八个文学艺术家协会,拥有各级各类会员196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4人,省级会员67人,上述单位和人员是我市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在文化事业上,近年来,文化馆每年负责组织承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十余次,辅导、扶持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演出40余场次;文联承办的《南洞庭》文艺刊物,成为了陶冶市民情操,培育文化新人的重要载体。
  在文化产业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门类已涉及到演出、娱乐、网吧、电游、艺术品生产,音像制品,书报刊发行等九大门类,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农村业余剧团、电影队、农家书屋等自办文化,实际已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
  调查情况表明,全市文化工作在促进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疏导和缓解社会矛盾上做了许多有益贡献。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要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重物质生产,轻精神文化生产的观念和忽视文化软实力的观念依然犹在。有的人并没有看到沅江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要发展沅江文化,必须按中央要求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以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全市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结构要优化
  文化生产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方可胜任。然而,我市文化队伍现状却不容乐观。如文化局直属单位和乡镇文化站人员中,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仅8人,占人员总数4.5%,专科59人,占33.5%,其余人员占62%;同时,对口专业的业务人才更少,且主要骨干年龄又普遍偏大。广电局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12人,占人员总数4.2%,专科41人,占14.6%,其余占81.2%。
  三、资金投入要强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对文化、广电的投入不断增多,例如市文化局全系统在2004—2008年五年间,财政共投入资金1086.77万元,用于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仅为266.65万元,年均53.33万元,广电局2004—2008年五年间,财政共投入资金289万元,年均57.8万元。但总的来看,资金投入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四、体制机制要深化
  体制机制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2003年以来,我们对市直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文化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一步到位。但总体来看,文化、广电部门受传统体制模式影响还很深,可谓积重难返,加快文化、广电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坚持在文化体制与机制上不断创新,文化广电主管部门也要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以按中央要求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
  未来的展望
  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文化工作,只有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握机遇,遵循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找准路径,才能实现我市文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基点,形成文化建设大视野
  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二、突出重点,构建文化发展大格局
  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文化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坚持在不断繁荣全市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
  在运行模式上,坚持文化体制与机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关键,要在现有国有电影企业成功改制的基础上,促进其他国有文化单位走适合本部门实际的改革创新之路,以逐步建立适应我市文化发展的文化、广电管理体制和科学运行机制,以打破城乡分离,条块分割,政事政企不分的文化市场格局和不合理的行政壁垒,优化和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
  在艺术形式上,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提高传统文化的表现力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以实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传输转换等新兴技术普及力度,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沅江文化品牌。
  三、展示亮点,营造文化活动大氛围
  一是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充分调动现有文艺界领军人物,中坚力量,青年才俊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他们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给奋斗着的沅江人民以精神上的鼓舞与慰藉;力争文化沅军队伍中涌现更多的省内外、国内外知名的人才,使全市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文化单位活力竞相迸发。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让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大众。
  三是文化阵地活力不断涌现。鼓励群众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阵地,支持群众兴办各类演出团体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团体,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作上”上各尽其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