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

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裹,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段君又有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十七部古韵表等书将继,是... 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裹,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段君又有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十七部古韵表等书将继,是而出视逃其难,相与鉴空者於治经孰得孰失也!乾隆丁酉,孟春月,又嘉定钱詹事大听叙,日金坛段君懋堂撰次诗经韵谱成,予读而善之乃序其端曰:“自文字肇起,既有音声,比音成文,而诗教与焉!三代以前无所谓声韵之书,然诗三百篇具在。参以经传子骚,类而列之,引而伸之,古音可偻指而分也!许叔重云:仓颉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音者,终古不易;而音声有时而变,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近而一乡一聚,犹各操土音,彼我相嗤蚓在数千年之久乎!谓古音必无异于今音,此夏虫之不知有冰也!然而宏古浸运,则於六书谐声之旨渐离。其宗故惟三百篇之音为最善,而昧者乃执隋唐之韵,比读古经有所龌龊,屡变其音以相从,谓之叶韵,不惟无当于今音而古音亦滋茫味矣!明三由陈氏始知考毛诗、屈宋赋以求古音,近世崐山顾氏姿。 展开
冷南风er
2007-04-01 · TA获得超过7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标点:
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裹。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段君又有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十七部古韵表等书将继是而出。视逃其难相与鉴空者,於治经孰得孰失也?乾隆丁酉孟春月,又嘉定钱詹事大听(昕)叙日(曰):“金坛段君懋堂撰次诗经韵谱成,予读而善之,乃序其端曰:‘自文字肇起,既有音声,比音成文而诗教与焉。三代以前,无所谓声韵之书,然诗三百篇具在,参以经传子骚,类而列之,引而伸之,古音可偻指而分也。许叔重云,仓颉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音者,终古不易。而音声有时而变,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近而一乡一聚犹各操土音,彼我相嗤蚓,在数千年之久乎?谓古音必无异于今音,此夏虫之不知有冰也。然而宏古浸运,则於六书谐声之旨渐离其宗,故惟三百篇之音为最善。而昧者乃执隋唐之韵比读古经,有所龌龊,屡变其音以相从,谓之叶韵。不惟无当于今音,而古音亦滋茫味矣。明三由陈氏始知考毛诗、屈宋赋以求古音。近世崐山顾氏姿......”

译文:
然而假借字的本意如何能领会呢?所谓训诂,字音和字义是相为表里的关系。训诂搞清楚了,六经才能看明白。后代学者语言文字尚未通晓,而轻率地凭借主观臆断就曲解圣人留下的经典,我深为这种现象感到忧虑。段氏(指段玉裁)又有《<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十七部古韵表》等书将相继刊出。(段玉裁)相对于那些逃避艰难、凭空臆断之人来说,孰得孰失呢?
乾隆丁酉年一月,又有嘉定人钱詹事(钱大昕)为本书作序道:“金坛段君懋堂撰成《<诗经>韵谱》,我一读之下认为此书很好,于是在书前作序道:‘自有文字以来(指“有语言以来”),就有字音,依照字音才形成文字,之后才出现诗歌与教育。三代(夏、商、周)之前(包括三代),没有所谓的声韵之书,但诗经三百篇已存在。(以诗三百篇为主,)参考经传、诸子、离骚等书列出古音。引申开来,古音可以很轻松地分辨清楚。许叔重(许慎)说:仓颉最初造字时,按类绘出图形,称之为“文”。其后字形字音相互印证,就是“字”。“文字音者,终古不易。”(此句不好理解)然而语音时常会改变,不同地方的人言语上无法相通。近的一个乡、一个聚居地,都各有土音,彼此相互听不懂,这应该有几千年了吧?说古音必然和今音无异,这是夏虫不知道有冰的存在。虽然如此,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与六书和谐声的本来面目已越来越相背离,所以三百篇的语音是最贴近古音的。然而愚昧的人竟拿着隋唐的韵书来读古代经典。一旦讲不通,就屡屡改变古音以符合今音(隋唐之音),称其为“叶韵”。这样不但曲解了今音,而且古音更加无从知晓了。明代三由陈氏才开始知道考证毛诗和屈原、宋玉的诗赋来求古音。近代昆山顾氏(顾炎武)......(以下缺)”
临风待远行2
高粉答主

2020-05-0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万
采纳率:3%
帮助的人:5603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