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职表 急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参考资料: http://www.dragonsky.net/readbook/readfile.asp?ID=25562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