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穿越小说,可不可以吧唐朝发生的事,人按时间顺序讲给我听啊??拜托了,赏金50,好的话会追加!!
唐朝的,我要写穿越小说,如果真的没有唐朝,其他朝代也好,最重要具体,拜托了,我很紧啊!!!!!!!!快点给我啊~~~~~~...
唐朝的,我要写穿越小说,如果真的没有唐朝,其他朝代也好,最重要具体,拜托了,我很紧啊!!!!!!!!
快点给我啊~~~~~~ 展开
快点给我啊~~~~~~ 展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而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统一大业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的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唐朝创建
唐朝创建者——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其祖父李虎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其父袭封官爵,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汹涌彭湃,隋朝的垮台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太原起兵。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这年秋天,李渊率三万人由太原出发,向关中进军。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
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后,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金城的薛举、武威的李轨和马邑的刘武周,是威胁唐朝关中根据地的三大割据势力。唐朝进行统一战争,首先向他们用兵。 618年(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兵灭薛举的继承人薛仁杲,占领陇西全境。619年,唐朝又利用李轨集团内部的矛盾推翻了这个割据政权,取得了河西五郡。620年, 消灭了刘武周势力。 早在618年,占据幽州的罗艺就归附了唐朝。620年秋,李世民率军出关,进攻王世充。次年,在李世民击溃窦建德的援军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降唐。621年至623年,唐军又镇压了河北地区的起义军。割据鲁南和割据冀北的力量,也相继败亡。 621年,唐将李孝恭、李靖等自夔州(四川奉节)顺江东下,突袭江陵。割据两湖的萧铣,也向唐军投降。622年(武德五年),唐军镇压了林士弘在江西建立的楚国,岭南的地方势力只得纷纷归附唐朝。624年,唐军又镇压了辅公祏起义军。这样,长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都被唐朝占领。 628年(贞观二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击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改革官制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太宗把隋朝的制度加以改革,定为唐制。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在一起共议国政。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轻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不加此名号就不再是宰相。皇帝挑选一些低级官员任宰相和削弱尚书省的职权,是为了便于控制,防止大权旁落,大体说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有问题可驳回重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府兵制
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府兵的戎具、军粮大多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劣诩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专兵跋扈。
刑律修订
唐高祖时就令臣下制订《唐律》,至唐太宗时完成了这一工作,637年(贞观十一年)颁布全国。《唐律》共502条。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沿袭隋的《开皇律》。唐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在唐律中,体现着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它保留“十恶”,以严惩破坏封建中央集权秩序者。它还通过“八议”的内容,规定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家族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议请、减刑、赎刑、“官当”等方法逃避惩治。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律对劳动人民极力压制。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调课税。为逃避赋役而脱漏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的,也要遭受轻重不等的刑罚。官私财物都受法律保护,对盗窃者判刑很重。部曲和杂户被定为低人一等的贱民,而奴婢则又低于部曲和杂户。他们和地主、官僚犯同样的罪,但量刑的轻重完全不同。 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出发,在《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如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及里等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因此,《唐律》的制订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学校和科举
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共招学生二千多人,最多时达八千人。其中大部分为官僚子弟,还有外国留学生。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校,此外还“许百姓任立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除书学、算学、律学有专业课本外,其余都学习儒家经典。每年冬季,各官办学校负责把毕业学生贡给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以由州县保荐参加考试。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一二人至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度更广泛一些,一般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对排除当时的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来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多方面精心挑选,在他左右掌权的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及戴胄等人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俊。唐太宗注意考察地方官的优劣,平时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除”。(《资治通鉴》卷一九三)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还注意纳谏。他曾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同意这个意见。大臣魏征、刘洎、马周等人,都敢于犯颜直谏。如唐太宗想修洛阳乾元殿,又想到西域市名马,都因臣下进谏而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能及时地纠正一些错误,修明政治。 唐太宗还注意执法,要臣下按法律办事。由于“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虽然辞有溢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在迅速恢复。
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他自己曾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特别是在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想第二次伐高丽,下令在四川造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在唐太宗死后的第五年,即653年(永徽四年),又爆发了睦州(浙江建德)陈硕真领导的起义。这些都说明了“贞观之治”存在的局限性。
武周革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镇压反抗
在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因此都竭力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杀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和唐睿宗实际上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和这两次起兵有牵连的唐朝宗室、大臣都被武则天残酷镇压。为了防止反抗,武则天在徐敬业起兵失败以后,更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以收受告密信件。又重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的折磨和屠杀。周兴、索元礼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千余家。唐初在朝内做官的多是关陇士族,所以武则天诛杀的士族官僚主要是这部分人。
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官僚的同时,对拥护她的庶族官僚则大力扶植。659年(显庆四年),武则天通过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进一步打击士族。
破格用人
武则天还破格用人,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在贞观年间的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就达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她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以示慎重;又置武举,以扩大选官的范围。她还下令允许官员和百姓自己荐举自己,以求进用。690年,武则天派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或诛杀。当时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开始被提拔起来的。因此,唐朝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的用人说:“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旧唐书·陆贽传》)
在唐太宗时,士族地主还未全面衰落,维系士族社会地位的谱牒还沿袭不紊,特别是关陇士族在政治上还有很大势力。降至唐朝中叶,士族开始全面地衰落。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和武则天修《姓氏录》、重点打击关陇士族以及大力选拔庶族地主等政策有密切关联。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造成恐怖风气;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浪费无度。这都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
五王政变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神龙元年)她82岁时得了重病,宰柏张柬之、崔玄�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事后,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不久武则天病死。
李隆基即帝位
武则天下台后,唐朝的政局陷于动荡之中。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她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在710年(景云元年)毒死唐中宗。这时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是韦后专权的障碍,因此成了韦党要消灭的对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并其党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弄。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至此,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
我写小说时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哈~~以下的网址会对你有所帮助。虽然很长,但是确实能长不少知识呢~~(*^__^*) 嘻嘻……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而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统一大业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的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唐朝创建
唐朝创建者——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其祖父李虎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其父袭封官爵,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汹涌彭湃,隋朝的垮台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太原起兵。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这年秋天,李渊率三万人由太原出发,向关中进军。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
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后,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金城的薛举、武威的李轨和马邑的刘武周,是威胁唐朝关中根据地的三大割据势力。唐朝进行统一战争,首先向他们用兵。 618年(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兵灭薛举的继承人薛仁杲,占领陇西全境。619年,唐朝又利用李轨集团内部的矛盾推翻了这个割据政权,取得了河西五郡。620年, 消灭了刘武周势力。 早在618年,占据幽州的罗艺就归附了唐朝。620年秋,李世民率军出关,进攻王世充。次年,在李世民击溃窦建德的援军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降唐。621年至623年,唐军又镇压了河北地区的起义军。割据鲁南和割据冀北的力量,也相继败亡。 621年,唐将李孝恭、李靖等自夔州(四川奉节)顺江东下,突袭江陵。割据两湖的萧铣,也向唐军投降。622年(武德五年),唐军镇压了林士弘在江西建立的楚国,岭南的地方势力只得纷纷归附唐朝。624年,唐军又镇压了辅公祏起义军。这样,长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都被唐朝占领。 628年(贞观二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击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改革官制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太宗把隋朝的制度加以改革,定为唐制。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在一起共议国政。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轻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不加此名号就不再是宰相。皇帝挑选一些低级官员任宰相和削弱尚书省的职权,是为了便于控制,防止大权旁落,大体说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有问题可驳回重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府兵制
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府兵的戎具、军粮大多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劣诩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专兵跋扈。
刑律修订
唐高祖时就令臣下制订《唐律》,至唐太宗时完成了这一工作,637年(贞观十一年)颁布全国。《唐律》共502条。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沿袭隋的《开皇律》。唐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在唐律中,体现着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它保留“十恶”,以严惩破坏封建中央集权秩序者。它还通过“八议”的内容,规定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家族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议请、减刑、赎刑、“官当”等方法逃避惩治。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律对劳动人民极力压制。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调课税。为逃避赋役而脱漏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的,也要遭受轻重不等的刑罚。官私财物都受法律保护,对盗窃者判刑很重。部曲和杂户被定为低人一等的贱民,而奴婢则又低于部曲和杂户。他们和地主、官僚犯同样的罪,但量刑的轻重完全不同。 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出发,在《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如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及里等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因此,《唐律》的制订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学校和科举
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共招学生二千多人,最多时达八千人。其中大部分为官僚子弟,还有外国留学生。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校,此外还“许百姓任立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除书学、算学、律学有专业课本外,其余都学习儒家经典。每年冬季,各官办学校负责把毕业学生贡给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以由州县保荐参加考试。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一二人至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度更广泛一些,一般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对排除当时的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来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多方面精心挑选,在他左右掌权的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及戴胄等人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俊。唐太宗注意考察地方官的优劣,平时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除”。(《资治通鉴》卷一九三)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还注意纳谏。他曾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同意这个意见。大臣魏征、刘洎、马周等人,都敢于犯颜直谏。如唐太宗想修洛阳乾元殿,又想到西域市名马,都因臣下进谏而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能及时地纠正一些错误,修明政治。 唐太宗还注意执法,要臣下按法律办事。由于“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虽然辞有溢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在迅速恢复。
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他自己曾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特别是在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想第二次伐高丽,下令在四川造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在唐太宗死后的第五年,即653年(永徽四年),又爆发了睦州(浙江建德)陈硕真领导的起义。这些都说明了“贞观之治”存在的局限性。
武周革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镇压反抗
在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因此都竭力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杀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和唐睿宗实际上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和这两次起兵有牵连的唐朝宗室、大臣都被武则天残酷镇压。为了防止反抗,武则天在徐敬业起兵失败以后,更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以收受告密信件。又重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的折磨和屠杀。周兴、索元礼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千余家。唐初在朝内做官的多是关陇士族,所以武则天诛杀的士族官僚主要是这部分人。
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官僚的同时,对拥护她的庶族官僚则大力扶植。659年(显庆四年),武则天通过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进一步打击士族。
破格用人
武则天还破格用人,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在贞观年间的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就达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她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以示慎重;又置武举,以扩大选官的范围。她还下令允许官员和百姓自己荐举自己,以求进用。690年,武则天派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或诛杀。当时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开始被提拔起来的。因此,唐朝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的用人说:“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旧唐书·陆贽传》)
在唐太宗时,士族地主还未全面衰落,维系士族社会地位的谱牒还沿袭不紊,特别是关陇士族在政治上还有很大势力。降至唐朝中叶,士族开始全面地衰落。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和武则天修《姓氏录》、重点打击关陇士族以及大力选拔庶族地主等政策有密切关联。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造成恐怖风气;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浪费无度。这都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
五王政变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神龙元年)她82岁时得了重病,宰柏张柬之、崔玄�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事后,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不久武则天病死。
李隆基即帝位
武则天下台后,唐朝的政局陷于动荡之中。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她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在710年(景云元年)毒死唐中宗。这时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是韦后专权的障碍,因此成了韦党要消灭的对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并其党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弄。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至此,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
我写小说时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哈~~以下的网址会对你有所帮助。虽然很长,但是确实能长不少知识呢~~(*^__^*) 嘻嘻……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132703028
展开全部
这样啊,你要具体点,是帝王人物还是将相,太笼统了说不完的,还有就是分历史和稗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英雄你该知道把 秦琼 程咬金什么的 然后李世民 武则天 文人柳宗元 欧阳修什么的 李白杜甫啥的 还有高力士 安禄山的安史之乱 太多了 不知道怎么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到小说素材网去找找,上面的历史事件还有官职应该都有,真的一件件的说出来,一万字写不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找本上下五千年啊啥的看,唐朝那么久,怎么可能三言两语讲完,给200分我也懒得打几万字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想要哪方面的。。。给个大概的方向吧~~~不然范围太大不好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