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纪的傣族老人,闲暇时常以嚼食槟榔果为乐。傣族为什么如此喜爱槟榔呢?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傣族老两口被不孝的儿子和媳妇气出了胃病。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箩,风吹树摇,一大串成熟的槟榔果掉了下来,口干舌燥的老两口顺手摘了一颗放在嘴里嚼,觉得甘甜清凉,生津可口,略带一点涩味。到了晚上,老两口都感到胃里异常舒服,接着吃了几天槟榔果,老两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据说,从此以后,傣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
槟榔为棕榈科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和油棕、贝叶棕等同属一科,但它们却形态迥异,风格不同,油棕、贝叶棕高大魁伟,枝叶修长,堪称高大英俊、潇洒雄健的伟男子;槟榔则窈窕秀气,亭亭玉立,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高而细,在民间还有其传说:不知是在什么年代,一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爱的姑娘不见了而爬山涉水到处寻找,艰难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槟榔树,可当他满怀希望请问槟榔树可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时,谁知槟榔树却傲慢地高抬着头,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令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万分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诅咒:我要让你高高地站着,永远也不会粗壮。岁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至今,槟榔树还是细细高高,始终也长不粗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曾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同时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门,义务地服三年劳役,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小伙子能够爬上高高的槟榔树采到槟榔果送给心爱的人,那就可以免去这三年劳役,并把姑娘领回家。
据科学研究表明,槟榔果还是一种常用的南药。除了象傣族民间传说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槟榔果是保护人体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的许多傣族老人牙齿很好,就是常食槟榔果的缘故。此外,槟榔果还能驱虫、治腹胀、驱风、消水肿等。
【草药名】: 槟榔
【内容介绍】:
槟榔 (李当之《药录》)
【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
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
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
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
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
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
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
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
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
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
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
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
敷疮,生肌肉止痛。
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
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宜忌】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
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
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
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
宿勿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
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
俱炒燥为末。
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
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
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
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
《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
锉,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
为末。
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
上为末。
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
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
(《简要济众方》) ⒀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
服二月。
(《本草汇言》) ⒁治痰涎: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
(《御药院方》) ⒂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
细捣为散。
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⒃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
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⒄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⒅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
烧灰细研,敷疮上。
(《圣惠方》) ⒆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 ⒇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 (22)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
(《经验方》) (23)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24)腰痛:用槟榔为末,酒送服一钱。
(25)小便涩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
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
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
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
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
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
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
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
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
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
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
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
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
最快者为15~40分钟。
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
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
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
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
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
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
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
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
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
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
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
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
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
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
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
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
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
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
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
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名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②《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
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③《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④《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
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
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日饱能使之饥。
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⑤《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
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言,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
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
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李珣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⑥《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
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或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疾者,此药宜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⑦《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破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
若然,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
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
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⑧《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
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
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一首大陆和台湾都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词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台湾,槟榔树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乡镇和山村,成片成林。台湾人历来就有嚼槟榔的习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当局将槟榔树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槟榔的种植和销售更成为一种蓬勃的产业。近些年虽然有所限制,但在台湾的东西海岸和中央山脉,依然可以看见大片槟榔树。槟榔树外观很像椰子树,笔直的树干,顶上有一簇叶子,但槟榔树干比椰子树细,看上去更清秀。台湾气候温暖,槟榔树一年四季都结果,一团一簇挂在树顶。
没吃过槟榔的人对嚼槟榔很好奇,在热心的计程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也作了尝试。小槟榔店里50台币(4元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一包,大约八九粒。据别人讲,这个价格不贵。槟榔个头儿如枣子大小,外面包一层绿色“槟榔叶”。说是槟榔叶,其实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既然用来包槟榔,也就称作槟榔叶了。吃时先咬去一端吐掉,放在口中咀嚼,感觉是苦涩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不会吸烟的人吸烟的感觉吧。长时间咀嚼唾液增多,呈菊红色,连口腔都染成红色。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也不会融化在口中。我自己的感觉是实在不能恭维,就像外地人到北京喝豆汁。
嚼槟榔能够生津发热,劳作大众辛苦之际,嚼一嚼槟榔能够提神。槟榔吃久了会上瘾,所以常看到有些人口中一天到晚总在动个不停。在台东到枋寮的火车上,我看到一位阿婆,半个小时内吃了两次槟榔,每次两粒,口中的蠕动一直没有停止。阿婆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槟榔“爱好者”,随身携带全套工具,自己动手加工槟榔。她让我们了解吃槟榔的完整过程:阿婆从小袋子中拿出两粒槟榔,用小刀切去首尾,又打开一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刀子剜出少许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将槟榔分别包裹起来放入口中。趁着阿婆嚼槟榔的时机,一打听,才晓得白膏即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味。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束时,阿婆依然在嚼槟榔。
现代人图省事,吃槟榔都是到小店中买包好绿叶的成品。所以台湾的城镇随处可见槟榔店,星罗棋布的形容恰如其分。槟榔店不论在台北还是在台南,都有一种显著标志:管状霓虹灯成放射的扇形排开,夜间非常醒目。公路边的小店更具特色,不足10平米的透明玻璃小房子孤立在路边(如图)。夜色中很远就能看到霓虹灯,店内的一切清晰醒目。台湾一年之中炎热时间长,所以槟榔店除了销售槟榔,还兼卖饮料、香烟。各家“专业槟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门:小宝贝、兔女郎、双子星……招牌下还有介绍:零售、批发、一粒两剖、白泥红泥双包等等。
以前吃槟榔的人数众多,槟榔店的生意兴隆,槟榔树也种植得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这种树根系浅,固土能力差,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又因为嚼槟榔刺激口腔,容易引发口腔癌,所以近些年槟榔的销售不如先前,竞争激烈。即使这样,槟榔店中负责加工、销售的“槟榔妹”的底薪也要一万多新台币,还要分提成。竞争激烈带来的就是花样百出:公路边店中“槟榔妹”的穿着日益单薄,甚至上身只戴胸罩,下面只着短裙,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有特色的东西价格自然不菲,据说能卖到百元一粒。台湾报界形容这些“美丽冻人”的女孩子穿着“清凉、火爆”,批评“买一粒,送两粒”作法过分色情。民众抱怨声四起,不时搞得沸沸扬扬。
槟榔西施就是卖槟榔的辣妹~
图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E9%C4%C0%C6&z=0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纪的傣族老人,闲暇时常以嚼食槟榔果为乐。傣族为什么如此喜爱槟榔呢?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傣族老两口被不孝的儿子和媳妇气出了胃病。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箩,风吹树摇,一大串成熟的槟榔果掉了下来,口干舌燥的老两口顺手摘了一颗放在嘴里嚼,觉得甘甜清凉,生津可口,略带一点涩味。到了晚上,老两口都感到胃里异常舒服,接着吃了几天槟榔果,老两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据说,从此以后,傣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
槟榔为棕榈科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和油棕、贝叶棕等同属一科,但它们却形态迥异,风格不同,油棕、贝叶棕高大魁伟,枝叶修长,堪称高大英俊、潇洒雄健的伟男子;槟榔则窈窕秀气,亭亭玉立,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高而细,在民间还有其传说:不知是在什么年代,一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爱的姑娘不见了而爬山涉水到处寻找,艰难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槟榔树,可当他满怀希望请问槟榔树可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时,谁知槟榔树却傲慢地高抬着头,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令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万分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诅咒:我要让你高高地站着,永远也不会粗壮。岁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至今,槟榔树还是细细高高,始终也长不粗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曾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同时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门,义务地服三年劳役,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小伙子能够爬上高高的槟榔树采到槟榔果送给心爱的人,那就可以免去这三年劳役,并把姑娘领回家。
据科学研究表明,槟榔果还是一种常用的南药。除了象傣族民间传说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槟榔果是保护人体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的许多傣族老人牙齿很好,就是常食槟榔果的缘故。此外,槟榔果还能驱虫、治腹胀、驱风、消水肿等。
【草药名】: 槟榔
【内容介绍】:
槟榔 (李当之《药录》)
【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
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
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
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
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
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
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
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
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
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
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
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
敷疮,生肌肉止痛。
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
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宜忌】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
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
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
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
宿勿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
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
俱炒燥为末。
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
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
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
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
《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
锉,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
为末。
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
上为末。
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
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
(《简要济众方》) ⒀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
服二月。
(《本草汇言》) ⒁治痰涎: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
(《御药院方》) ⒂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
细捣为散。
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⒃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
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⒄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⒅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
烧灰细研,敷疮上。
(《圣惠方》) ⒆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 ⒇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 (22)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
(《经验方》) (23)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24)腰痛:用槟榔为末,酒送服一钱。
(25)小便涩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
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
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
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
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
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
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
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
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
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
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
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
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
最快者为15~40分钟。
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
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
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
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
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
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
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
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
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
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
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
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
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
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
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
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
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
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
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
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名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②《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
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③《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④《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
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
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日饱能使之饥。
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⑤《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
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言,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
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
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李珣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⑥《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
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或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疾者,此药宜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⑦《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破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
若然,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
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
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⑧《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
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
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一首大陆和台湾都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词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台湾,槟榔树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乡镇和山村,成片成林。台湾人历来就有嚼槟榔的习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当局将槟榔树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槟榔的种植和销售更成为一种蓬勃的产业。近些年虽然有所限制,但在台湾的东西海岸和中央山脉,依然可以看见大片槟榔树。槟榔树外观很像椰子树,笔直的树干,顶上有一簇叶子,但槟榔树干比椰子树细,看上去更清秀。台湾气候温暖,槟榔树一年四季都结果,一团一簇挂在树顶。
没吃过槟榔的人对嚼槟榔很好奇,在热心的计程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也作了尝试。小槟榔店里50台币(4元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一包,大约八九粒。据别人讲,这个价格不贵。槟榔个头儿如枣子大小,外面包一层绿色“槟榔叶”。说是槟榔叶,其实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既然用来包槟榔,也就称作槟榔叶了。吃时先咬去一端吐掉,放在口中咀嚼,感觉是苦涩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不会吸烟的人吸烟的感觉吧。长时间咀嚼唾液增多,呈菊红色,连口腔都染成红色。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也不会融化在口中。我自己的感觉是实在不能恭维,就像外地人到北京喝豆汁。
嚼槟榔能够生津发热,劳作大众辛苦之际,嚼一嚼槟榔能够提神。槟榔吃久了会上瘾,所以常看到有些人口中一天到晚总在动个不停。在台东到枋寮的火车上,我看到一位阿婆,半个小时内吃了两次槟榔,每次两粒,口中的蠕动一直没有停止。阿婆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槟榔“爱好者”,随身携带全套工具,自己动手加工槟榔。她让我们了解吃槟榔的完整过程:阿婆从小袋子中拿出两粒槟榔,用小刀切去首尾,又打开一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刀子剜出少许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将槟榔分别包裹起来放入口中。趁着阿婆嚼槟榔的时机,一打听,才晓得白膏即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味。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束时,阿婆依然在嚼槟榔。
现代人图省事,吃槟榔都是到小店中买包好绿叶的成品。所以台湾的城镇随处可见槟榔店,星罗棋布的形容恰如其分。槟榔店不论在台北还是在台南,都有一种显著标志:管状霓虹灯成放射的扇形排开,夜间非常醒目。公路边的小店更具特色,不足10平米的透明玻璃小房子孤立在路边(如图)。夜色中很远就能看到霓虹灯,店内的一切清晰醒目。台湾一年之中炎热时间长,所以槟榔店除了销售槟榔,还兼卖饮料、香烟。各家“专业槟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门:小宝贝、兔女郎、双子星……招牌下还有介绍:零售、批发、一粒两剖、白泥红泥双包等等。
以前吃槟榔的人数众多,槟榔店的生意兴隆,槟榔树也种植得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这种树根系浅,固土能力差,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又因为嚼槟榔刺激口腔,容易引发口腔癌,所以近些年槟榔的销售不如先前,竞争激烈。即使这样,槟榔店中负责加工、销售的“槟榔妹”的底薪也要一万多新台币,还要分提成。竞争激烈带来的就是花样百出:公路边店中“槟榔妹”的穿着日益单薄,甚至上身只戴胸罩,下面只着短裙,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有特色的东西价格自然不菲,据说能卖到百元一粒。台湾报界形容这些“美丽冻人”的女孩子穿着“清凉、火爆”,批评“买一粒,送两粒”作法过分色情。民众抱怨声四起,不时搞得沸沸扬扬。
槟榔西施就是卖槟榔的辣妹~
图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E9%C4%C0%C6&z=0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淀粉生产线
2024-04-26 广告
2024-04-26 广告
地瓜淀粉是一种由地瓜提取而来的淀粉,其颜色较为洁白,而红薯淀粉则为粉红色,其中掺有其他成分的可能性较大。以下是几种辨别地瓜淀粉的方法:1. 闻味道:地瓜淀粉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而红薯淀粉则没有。2. 尝味道:地瓜淀粉口感较为清爽,而红薯淀粉则...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淀粉生产线提供
展开全部
槟榔
中草药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纪的傣族老人,闲暇时常以嚼食槟榔果为乐。傣族为什么如此喜爱槟榔呢?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傣族老两口被不孝的儿子和媳妇气出了胃病。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箩,风吹树摇,一大串成熟的槟榔果掉了下来,口干舌燥的老两口顺手摘了一颗放在嘴里嚼,觉得甘甜清凉,生津可口,略带一点涩味。到了晚上,老两口都感到胃里异常舒服,接着吃了几天槟榔果,老两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据说,从此以后,傣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
槟榔为棕榈科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和油棕、贝叶棕等同属一科,但它们却形态迥异,风格不同,油棕、贝叶棕高大魁伟,枝叶修长,堪称高大英俊、潇洒雄健的伟男子;槟榔则窈窕秀气,亭亭玉立,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高而细,在民间还有其传说:不知是在什么年代,一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爱的姑娘不见了而爬山涉水到处寻找,艰难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槟榔树,可当他满怀希望请问槟榔树可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时,谁知槟榔树却傲慢地高抬着头,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令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万分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诅咒:我要让你高高地站着,永远也不会粗壮。岁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至今,槟榔树还是细细高高,始终也长不粗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曾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同时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门,义务地服三年劳役,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小伙子能够爬上高高的槟榔树采到槟榔果送给心爱的人,那就可以免去这三年劳役,并把姑娘领回家。
据科学研究表明,槟榔果还是一种常用的南药。除了象傣族民间传说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槟榔果是保护人体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的许多傣族老人牙齿很好,就是常食槟榔果的缘故。此外,槟榔果还能驱虫、治腹胀、驱风、消水肿等。
【草药名】: 槟榔
【内容介绍】:
槟榔 (李当之《药录》)
【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
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
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
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
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
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
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
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
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
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
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
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
敷疮,生肌肉止痛。
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
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宜忌】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
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
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
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
宿勿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
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
俱炒燥为末。
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
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
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
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
《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
锉,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
为末。
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
上为末。
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
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
(《简要济众方》) ⒀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
服二月。
(《本草汇言》) ⒁治痰涎: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
(《御药院方》) ⒂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
细捣为散。
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⒃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
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⒄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⒅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
烧灰细研,敷疮上。
(《圣惠方》) ⒆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 ⒇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 (22)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
(《经验方》) (23)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24)腰痛:用槟榔为末,酒送服一钱。
(25)小便涩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
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
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
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
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
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
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
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
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
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
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
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
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
最快者为15~40分钟。
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
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
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
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
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
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
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
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
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
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
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
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
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
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
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
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
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
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
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
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名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②《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
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③《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④《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
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
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日饱能使之饥。
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⑤《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
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言,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
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
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李珣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⑥《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
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或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疾者,此药宜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⑦《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破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
若然,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
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
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⑧《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
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
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一首大陆和台湾都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词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台湾,槟榔树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乡镇和山村,成片成林。台湾人历来就有嚼槟榔的习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当局将槟榔树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槟榔的种植和销售更成为一种蓬勃的产业。近些年虽然有所限制,但在台湾的东西海岸和中央山脉,依然可以看见大片槟榔树。槟榔树外观很像椰子树,笔直的树干,顶上有一簇叶子,但槟榔树干比椰子树细,看上去更清秀。台湾气候温暖,槟榔树一年四季都结果,一团一簇挂在树顶。
没吃过槟榔的人对嚼槟榔很好奇,在热心的计程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也作了尝试。小槟榔店里50台币(4元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一包,大约八九粒。据别人讲,这个价格不贵。槟榔个头儿如枣子大小,外面包一层绿色“槟榔叶”。说是槟榔叶,其实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既然用来包槟榔,也就称作槟榔叶了。吃时先咬去一端吐掉,放在口中咀嚼,感觉是苦涩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不会吸烟的人吸烟的感觉吧。长时间咀嚼唾液增多,呈菊红色,连口腔都染成红色。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也不会融化在口中。我自己的感觉是实在不能恭维,就像外地人到北京喝豆汁。
嚼槟榔能够生津发热,劳作大众辛苦之际,嚼一嚼槟榔能够提神。槟榔吃久了会上瘾,所以常看到有些人口中一天到晚总在动个不停。在台东到枋寮的火车上,我看到一位阿婆,半个小时内吃了两次槟榔,每次两粒,口中的蠕动一直没有停止。阿婆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槟榔“爱好者”,随身携带全套工具,自己动手加工槟榔。她让我们了解吃槟榔的完整过程:阿婆从小袋子中拿出两粒槟榔,用小刀切去首尾,又打开一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刀子剜出少许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将槟榔分别包裹起来放入口中。趁着阿婆嚼槟榔的时机,一打听,才晓得白膏即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味。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束时,阿婆依然在嚼槟榔。
现代人图省事,吃槟榔都是到小店中买包好绿叶的成品。所以台湾的城镇随处可见槟榔店,星罗棋布的形容恰如其分。槟榔店不论在台北还是在台南,都有一种显著标志:管状霓虹灯成放射的扇形排开,夜间非常醒目。公路边的小店更具特色,不足10平米的透明玻璃小房子孤立在路边(如图)。夜色中很远就能看到霓虹灯,店内的一切清晰醒目。台湾一年之中炎热时间长,所以槟榔店除了销售槟榔,还兼卖饮料、香烟。各家“专业槟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门:小宝贝、兔女郎、双子星……招牌下还有介绍:零售、批发、一粒两剖、白泥红泥双包等等。
以前吃槟榔的人数众多,槟榔店的生意兴隆,槟榔树也种植得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这种树根系浅,固土能力差,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又因为嚼槟榔刺激口腔,容易引发口腔癌,所以近些年槟榔的销售不如先前,竞争激烈。即使这样,槟榔店中负责加工、销售的“槟榔妹”的底薪也要一万多新台币,还要分提成。竞争激烈带来的就是花样百出:公路边店中“槟榔妹”的穿着日益单薄,甚至上身只戴胸罩,下面只着短裙,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有特色的东西价格自然不菲,据说能卖到百元一粒。台湾报界形容这些“美丽冻人”的女孩子穿着“清凉、火爆”,批评“买一粒,送两粒”作法过分色情。民众抱怨声四起,不时搞得沸沸扬扬。
槟榔西施就是卖槟榔的辣妹~
中草药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纪的傣族老人,闲暇时常以嚼食槟榔果为乐。傣族为什么如此喜爱槟榔呢?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傣族老两口被不孝的儿子和媳妇气出了胃病。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箩,风吹树摇,一大串成熟的槟榔果掉了下来,口干舌燥的老两口顺手摘了一颗放在嘴里嚼,觉得甘甜清凉,生津可口,略带一点涩味。到了晚上,老两口都感到胃里异常舒服,接着吃了几天槟榔果,老两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据说,从此以后,傣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
槟榔为棕榈科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和油棕、贝叶棕等同属一科,但它们却形态迥异,风格不同,油棕、贝叶棕高大魁伟,枝叶修长,堪称高大英俊、潇洒雄健的伟男子;槟榔则窈窕秀气,亭亭玉立,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高而细,在民间还有其传说:不知是在什么年代,一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爱的姑娘不见了而爬山涉水到处寻找,艰难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槟榔树,可当他满怀希望请问槟榔树可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时,谁知槟榔树却傲慢地高抬着头,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令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万分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诅咒:我要让你高高地站着,永远也不会粗壮。岁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至今,槟榔树还是细细高高,始终也长不粗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曾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同时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门,义务地服三年劳役,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小伙子能够爬上高高的槟榔树采到槟榔果送给心爱的人,那就可以免去这三年劳役,并把姑娘领回家。
据科学研究表明,槟榔果还是一种常用的南药。除了象傣族民间传说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槟榔果是保护人体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的许多傣族老人牙齿很好,就是常食槟榔果的缘故。此外,槟榔果还能驱虫、治腹胀、驱风、消水肿等。
【草药名】: 槟榔
【内容介绍】:
槟榔 (李当之《药录》)
【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
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
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
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
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
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
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
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
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
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
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
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
敷疮,生肌肉止痛。
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
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宜忌】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
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
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
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
宿勿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
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
俱炒燥为末。
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
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
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
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
《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
锉,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
为末。
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
上为末。
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
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
(《简要济众方》) ⒀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
服二月。
(《本草汇言》) ⒁治痰涎: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
(《御药院方》) ⒂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
细捣为散。
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⒃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
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⒄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⒅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
烧灰细研,敷疮上。
(《圣惠方》) ⒆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 ⒇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 (22)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
(《经验方》) (23)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24)腰痛:用槟榔为末,酒送服一钱。
(25)小便涩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
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
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
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
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
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
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
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
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
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
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
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
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
最快者为15~40分钟。
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
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
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
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
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
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
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
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
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
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
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
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
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
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
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
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
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
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
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
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名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②《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
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③《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④《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
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
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日饱能使之饥。
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⑤《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
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言,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
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
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李珣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⑥《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
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或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疾者,此药宜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⑦《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破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
若然,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
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
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⑧《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
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
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一首大陆和台湾都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词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台湾,槟榔树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乡镇和山村,成片成林。台湾人历来就有嚼槟榔的习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当局将槟榔树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槟榔的种植和销售更成为一种蓬勃的产业。近些年虽然有所限制,但在台湾的东西海岸和中央山脉,依然可以看见大片槟榔树。槟榔树外观很像椰子树,笔直的树干,顶上有一簇叶子,但槟榔树干比椰子树细,看上去更清秀。台湾气候温暖,槟榔树一年四季都结果,一团一簇挂在树顶。
没吃过槟榔的人对嚼槟榔很好奇,在热心的计程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也作了尝试。小槟榔店里50台币(4元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一包,大约八九粒。据别人讲,这个价格不贵。槟榔个头儿如枣子大小,外面包一层绿色“槟榔叶”。说是槟榔叶,其实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既然用来包槟榔,也就称作槟榔叶了。吃时先咬去一端吐掉,放在口中咀嚼,感觉是苦涩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不会吸烟的人吸烟的感觉吧。长时间咀嚼唾液增多,呈菊红色,连口腔都染成红色。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也不会融化在口中。我自己的感觉是实在不能恭维,就像外地人到北京喝豆汁。
嚼槟榔能够生津发热,劳作大众辛苦之际,嚼一嚼槟榔能够提神。槟榔吃久了会上瘾,所以常看到有些人口中一天到晚总在动个不停。在台东到枋寮的火车上,我看到一位阿婆,半个小时内吃了两次槟榔,每次两粒,口中的蠕动一直没有停止。阿婆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槟榔“爱好者”,随身携带全套工具,自己动手加工槟榔。她让我们了解吃槟榔的完整过程:阿婆从小袋子中拿出两粒槟榔,用小刀切去首尾,又打开一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刀子剜出少许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将槟榔分别包裹起来放入口中。趁着阿婆嚼槟榔的时机,一打听,才晓得白膏即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味。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束时,阿婆依然在嚼槟榔。
现代人图省事,吃槟榔都是到小店中买包好绿叶的成品。所以台湾的城镇随处可见槟榔店,星罗棋布的形容恰如其分。槟榔店不论在台北还是在台南,都有一种显著标志:管状霓虹灯成放射的扇形排开,夜间非常醒目。公路边的小店更具特色,不足10平米的透明玻璃小房子孤立在路边(如图)。夜色中很远就能看到霓虹灯,店内的一切清晰醒目。台湾一年之中炎热时间长,所以槟榔店除了销售槟榔,还兼卖饮料、香烟。各家“专业槟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门:小宝贝、兔女郎、双子星……招牌下还有介绍:零售、批发、一粒两剖、白泥红泥双包等等。
以前吃槟榔的人数众多,槟榔店的生意兴隆,槟榔树也种植得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这种树根系浅,固土能力差,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又因为嚼槟榔刺激口腔,容易引发口腔癌,所以近些年槟榔的销售不如先前,竞争激烈。即使这样,槟榔店中负责加工、销售的“槟榔妹”的底薪也要一万多新台币,还要分提成。竞争激烈带来的就是花样百出:公路边店中“槟榔妹”的穿着日益单薄,甚至上身只戴胸罩,下面只着短裙,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有特色的东西价格自然不菲,据说能卖到百元一粒。台湾报界形容这些“美丽冻人”的女孩子穿着“清凉、火爆”,批评“买一粒,送两粒”作法过分色情。民众抱怨声四起,不时搞得沸沸扬扬。
槟榔西施就是卖槟榔的辣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