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春节习俗作文450字的有没有啊

 我来答
华人高美
2011-03-10 · TA获得超过2.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4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90万
展开全部
在潮阳,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过新年,分为辞年(辞旧岁)、新年(过新年)、年过(年径开)三段。
(一)辞年——除夕围炉合家团聚
辞年,潮阳人也称过年。腊月廿三日,作为起点,开始置办节品,清扫卫生,祭拜神明。到廿四日,说是“老爷上天”,就得准备“纸马”。“纸马”,其寄意是让各路神仙骑马上天去“述职”,祈望它“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廿四日,还是祭灶日子。廿五日到除夕,家家更是忙碌欢乐。
到阴历年最后一天,人们就称“除夕”,因为多是月小,故
称“廿九夜”,也称“大年夜”。
大年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新春联,家内摆满食品,有鸡鹅鸭、猪肉、猪蹄、香菇、针菜、木耳、腐枝和鲜蔬佳果。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洗澡叫“新年浴”,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春。
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关门“围炉”,“围炉”何必关门?这与传说古代人们于年底驱除怪兽“年”有关。因而,也叫“过年”。围炉桌上,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宾炉”是用铜、锡或铝铸打而成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在中间的火炉中盛炭火,四周热汤中放置肉丸、鱼丸,取其“丸”与“圆”谐音,寄寓合家除夕团圆。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宾炉”四周,摆满“白切鸡”、“红卤鹅”、“红蚊猪蹄”、“生炒韭菜”、“活灼鲜蚶”、朥蚊姜薯等等,这些都包含着“食鸡起家”、“食猪蹄年年有奔头”、“食韭菜长命富贵”、“食鲜蚶,钱银多多赚”等寓意。更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紧接着,家长向小孩发压岁钱,后生向长辈敬奉“压岁钱”。然后,合家便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潮阳有句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二)新年——欢度新春展望未耒
除夕夜零时起至正月初四日,就叫新年。新年期间,人们都穿新衣,家家煮吃甜羌薯汤,不过媳妇要敬公婆,儿女要敬父母亲先吃甜羌薯汤。然后,祭拜天地、祖先后放鞭炮。早饭后,人们就带着潮州蜜柑互相上门拜年,大家相遇说“新年康健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共庆新春,展望未来。
潮州柑,潮阳人称“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可是,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
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俩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讯,互相传柑,吃了柑病愈。从此,潮州蜜柑成了带来吉利的象征。
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打(唱)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笛套锣鼓队”等,给节日添姿加彩。
到初四日,家庭中老妇,神庙中庙祝,就准备祭品、纸礼,迎接年底上天的各路神仙归人间。那就是潮俗的“廿四老爷上天,初四老爷落地”。
(三)年过——养好吃好年后余庆
年过,也称“年径开”,从初五日开始。棉城人有段俚歌,是这样唱的:
初五“年径开”
初六食“大锤”(一种油炸食物)初七人食“七样鲞羹”初八人“食斋”(吃素)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婆婆)
正月初五日,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到一段落。从这一天起,可以撤去除夕、新年以来的祭品、供品。如存放在饭钵、米桶中的“留年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从年前休业的商店开张了。
正月初六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吃“大锤”, “大锤”与“大堆”谐音,吃后表示新年财源广进。
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蔬菜同煮的“七样羹”,这七样蔬菜是芹菜、菠菜、青葱、大蒜、
韭菜、芥菜。俗说:“吃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
正月初八日,据说是天上“众星君聚会之期”,在这一天,人间为表示虔诚,必须食斋(吃素)。另一说法是明天是“天公生”,前一天要沐浴斋戒。
正月初九日,据说是玉皇上帝诞辰。玉皇上帝,潮人称“天公”,故称“天公生”。可也有另一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的大年三十夜,数干名倭寇入侵闽粤等东南沿海一带,正在“围炉”的老百姓立即逃上山,那率兵南来的戚继光,早有防备,立即发起进攻,用火箭射烧贼船,用土炮封住江口,更凑巧的是风吼雷击,大雨倾盆,路滑难走,倭寇被重重包围,群众认为这是“天公派天兵神将扶助”。人民与戚家军同心协力经八天八夜浴血奋战,全歼入侵之敌,凯旋而归。初九一早,人们回家园,纷纷煮甜丸庆团圆,也祭奠阵亡战士。
正月初十日是“媳妇敬‘大家’(婆婆)”。这一天,婆媳聚在一起,要互敬互让。古时,当媳妇的一定要敬公婆吃食,可公婆一定要推让,因而,有喜剧性的情节,因而潮人戏称“初十媳妇打‘大家”云云。
初十日以后,人们就准备着过元宵节了。南澳人过年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早餐用斋菜礼佛、拜神,合家人吃素。
平日常吃粥习惯,此日要吃干饭,含意在出远门不遇雨之
兆。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还有“初一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挂”的俗语。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连续不断,神庙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称“初五过,各人觅工课”,人们才开始进行正常工作和生产劳动。
匿名用户
2011-03-11
展开全部
潮阳春节习俗作文450字的有没有啊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5 小时 | 提问者:匿名
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还能输入 9999 字
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 回答 共1条
在潮阳,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过新年,分为辞年(辞旧岁)、新年(过新年)、年过(年径开)三段。
(一)辞年——除夕围炉合家团聚
辞年,潮阳人也称过年。腊月廿三日,作为起点,开始置办节品,清扫卫生,祭拜神明。到廿四日,说是“老爷上天”,就得准备“纸马”。“纸马”,其寄意是让各路神仙骑马上天去“述职”,祈望它“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廿四日,还是祭灶日子。廿五日到除夕,家家更是忙碌欢乐。
到阴历年最后一天,人们就称“除夕”,因为多是月小,故
称“廿九夜”,也称“大年夜”。
大年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新春联,家内摆满食品,有鸡鹅鸭、猪肉、猪蹄、香菇、针菜、木耳、腐枝和鲜蔬佳果。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洗澡叫“新年浴”,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春。
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关门“围炉”,“围炉”何必关门?这与传说古代人们于年底驱除怪兽“年”有关。因而,也叫“过年”。围炉桌上,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宾炉”是用铜、锡或铝铸打而成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在中间的火炉中盛炭火,四周热汤中放置肉丸、鱼丸,取其“丸”与“圆”谐音,寄寓合家除夕团圆。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宾炉”四周,摆满“白切鸡”、“红卤鹅”、“红蚊猪蹄”、“生炒韭菜”、“活灼鲜蚶”、朥蚊姜薯等等,这些都包含着“食鸡起家”、“食猪蹄年年有奔头”、“食韭菜长命富贵”、“食鲜蚶,钱银多多赚”等寓意。更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紧接着,家长向小孩发压岁钱,后生向长辈敬奉“压岁钱”。然后,合家便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潮阳有句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二)新年——欢度新春展望未耒
除夕夜零时起至正月初四日,就叫新年。新年期间,人们都穿新衣,家家煮吃甜羌薯汤,不过媳妇要敬公婆,儿女要敬父母亲先吃甜羌薯汤。然后,祭拜天地、祖先后放鞭炮。早饭后,人们就带着潮州蜜柑互相上门拜年,大家相遇说“新年康健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共庆新春,展望未来。
潮州柑,潮阳人称“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可是,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
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俩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讯,互相传柑,吃了柑病愈。从此,潮州蜜柑成了带来吉利的象征。
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打(唱)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笛套锣鼓队”等,给节日添姿加彩。
到初四日,家庭中老妇,神庙中庙祝,就准备祭品、纸礼,迎接年底上天的各路神仙归人间。那就是潮俗的“廿四老爷上天,初四老爷落地”。
(三)年过——养好吃好年后余庆
年过,也称“年径开”,从初五日开始。棉城人有段俚歌,是这样唱的:
初五“年径开”
初六食“大锤”(一种油炸食物)初七人食“七样鲞羹”初八人“食斋”(吃素)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婆婆)
正月初五日,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到一段落。从这一天起,可以撤去除夕、新年以来的祭品、供品。如存放在饭钵、米桶中的“留年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从年前休业的商店开张了。
正月初六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吃“大锤”, “大锤”与“大堆”谐音,吃后表示新年财源广进。
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蔬菜同煮的“七样羹”,这七样蔬菜是芹菜、菠菜、青葱、大蒜、
韭菜、芥菜。俗说:“吃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
正月初八日,据说是天上“众星君聚会之期”,在这一天,人间为表示虔诚,必须食斋(吃素)。另一说法是明天是“天公生”,前一天要沐浴斋戒。
正月初九日,据说是玉皇上帝诞辰。玉皇上帝,潮人称“天公”,故称“天公生”。可也有另一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的大年三十夜,数干名倭寇入侵闽粤等东南沿海一带,正在“围炉”的老百姓立即逃上山,那率兵南来的戚继光,早有防备,立即发起进攻,用火箭射烧贼船,用土炮封住江口,更凑巧的是风吼雷击,大雨倾盆,路滑难走,倭寇被重重包围,群众认为这是“天公派天兵神将扶助”。人民与戚家军同心协力经八天八夜浴血奋战,全歼入侵之敌,凯旋而归。初九一早,人们回家园,纷纷煮甜丸庆团圆,也祭奠阵亡战士。
正月初十日是“媳妇敬‘大家’(婆婆)”。这一天,婆媳聚在一起,要互敬互让。古时,当媳妇的一定要敬公婆吃食,可公婆一定要推让,因而,有喜剧性的情节,因而潮人戏称“初十媳妇打‘大家”云云。
初十日以后,人们就准备着过元宵节了。南澳人过年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早餐用斋菜礼佛、拜神,合家人吃素。
平日常吃粥习惯,此日要吃干饭,含意在出远门不遇雨之
兆。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还有“初一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挂”的俗语。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连续不断,神庙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称“初五过,各人觅工课”,人们才开始进行正常工作和生产劳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85e4ea
2011-03-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4万
展开全部
照广东汕头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农历十二月末就开始了。这几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几天。在这几天里,家家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简直乐坏了。
农历十二月廿三,我们不像北方一样过小年。我们认为这一天是诸神回天之日,需要用糯米粉煎饼包一些糖来感谢灶神,还得把厨房收拾干净,感谢灶神这一年来让我们家衣食不缺,同时也希望来年甜甜蜜蜜、丰衣足食
过了廿三,大家更忙。必须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也是有原因的:“尘”与“陈”谐音,陈是陈旧,扫尘就念作了扫陈,就是把穷气、晦气扫出去。家家必须将肉类、菜类、鱼类等食物都准备充足—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铺户关门,到初六才开张迎客。除夕真是热闹非凡!门外贴上一队金灿灿的对联,里屋贴着一个倒福,其含义是:运用了“倒”与“到”的谐音,“福到”就念成了“福到”。傍晚,家家户户吃团年。在街上,到处都可以闻到年饭的香味儿。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来团聚。
正月初一与除夕真是不一样:大街上盖满了“红地毯”,都是些除夕燃放鞭炮爆竹的红纸皮。街上很少人,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带着孩子前往亲戚朋友家拜年。这对小孩子们来说,无非是一件大好事:只要说两三句吉祥话,就可以有一些利是钱;女人们在家料理家务,不过不能扫地,这样会把福气、财气扫走。我们那儿还有唱潮剧的,要到市集上去看才可以看得到。戏台边上有一些小贩在卖一些过年玩意儿,有中国结、有香囊、铜币等等等等,有不少人去买。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没有很多事要做,铺户的伙计们可已轮流交换着去听戏、逛花市和逛街
元宵上市,似乎又一个春节将至。男女老少在这一天都要用十二叶洗澡。据说用十二叶洗澡可以驱病、驱晦气 晚上,一家人要在一起吃汤圆,希望在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在大街上,炮响连天,鞭炮一声接着一声。店里点着蜡烛的灯各式各样,有纱灯、宫灯、玻璃灯;有的让你感受四大名著的魅力,有的让你感受神话故事的色彩······天上有时接二连三地绽放出比任何花都美却又只是昙花一现的烟花,它们为美丽的夜空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悄悄走去了。大家又去忙了,生活又恢复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新的一年已逐渐拉开序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雯雯小姐2011
2011-03-11 · TA获得超过70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5万
展开全部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一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守岁时,全家欢聚,开怀畅饮,同时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老人给孩子讲故事猜灯谜,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将、打扑克、观看电视节目,夜半时分还要煮饺子迎新年。
2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公供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
3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09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3-14
展开全部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