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是中学教育基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正确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为此,就须要弄清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具体要求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安排体系.
教学内容: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2、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依据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数学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来确定的.
1、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
2、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特点: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其研究对象,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
作用:(1)数学具有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因素.
(2)数学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好材料.
(3)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它的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发挥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的作用.未来高科技的发展离开数学寸步难行.
(4)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思想.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材料.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具有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积极因素,它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生活、就业、自学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所以,中学数学是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必须考虑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
3 、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初中生主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中生主要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可见,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数学内容,对中学生来说还不能接受.所以,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要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当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还要依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至于大、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各达到什么水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数学教学,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数学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它既要反映新时代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和精神,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简要讨论.
1 、关于数学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是指学习后继课程与就业所需的那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工作中,要具体、恰当地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学生切实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一般是通过制订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或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的形式说明的.至于哪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方法、思想,哪些类型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看中学数学教材列入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中学数学教材为依据来具体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广度.
数学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等,采用演绎的方式叙述,具有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思想(如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的思想,结构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综合除法等)以及逻辑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同一法、反证法等)也应当属于数学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
应当注意,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受教学自身的体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制约,又要随着生产、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器或计算机初步知识及其操作技能和一些应用性知识将会被列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而一些传统的较繁的数、式运算等将会被精简.
2、关于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主要是在学习数学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种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完全是由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些数学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其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而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数学能力又为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效率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教学时应有机地结合.
3、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应当遵循的规律.《心理学》中的“同时学习原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都反映了这条规律.因此,在进行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并且在思想品质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根据数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也给予思想上的点拨和启迪,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标准1》的总体目标与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
(一) 《标准1》的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一目标的阐述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那些不因地域和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 (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它们仅仅从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反映的是他在某个学习阶段对相应数学对象的认识,是经验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是可错的。《标准1》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因此应当成为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目标反映了《标准1》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因此,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学科体系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学习与成长的数学。而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只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一目标表明,好的数学课程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明日降水概率为75%”意味着什么?在一张纸的中心滴一滴墨水,沿纸的中部将纸对折、压平,然后打开,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有什么特征? 这些我们生活里常遇到的事情中都有数学。
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不应当被单纯视为抽象的符号运算、图形分解与证明,它反映的是现实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关系、形式和规律。例如,函数不应当被看做形式化的符号表达式,对它的学习与研究也不应仅仅讨论抽象的表达式所具备的特征和性质,诸如定义域、表达形式、值域、单调性、对称性等,它更应当被作为刻画现实情境中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具体函数的探讨还应当关注它的背景、所刻画的数学规律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这一数学规律所可能带来的实际意义等。特别地,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被作为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出局,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教师应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质。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现并不意味着需要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数学课堂就是这样的渠道。
四、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 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2)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3) 从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 数学思考
(1) 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4)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5)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 解决问题
(1)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5)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 情感与态度
(1)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4) 认识到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5)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五、《标准2》的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 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是中学教育基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正确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为此,就须要弄清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具体要求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安排体系.
教学内容: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2、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依据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数学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来确定的.
1、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
2、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特点: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其研究对象,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
作用:(1)数学具有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因素.
(2)数学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好材料.
(3)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它的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发挥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的作用.未来高科技的发展离开数学寸步难行.
(4)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思想.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材料.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具有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积极因素,它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生活、就业、自学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所以,中学数学是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必须考虑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
3 、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初中生主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中生主要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可见,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数学内容,对中学生来说还不能接受.所以,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要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当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还要依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至于大、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各达到什么水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数学教学,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数学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它既要反映新时代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和精神,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简要讨论.
1 、关于数学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是指学习后继课程与就业所需的那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工作中,要具体、恰当地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学生切实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一般是通过制订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或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的形式说明的.至于哪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方法、思想,哪些类型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看中学数学教材列入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中学数学教材为依据来具体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广度.
数学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等,采用演绎的方式叙述,具有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思想(如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的思想,结构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综合除法等)以及逻辑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同一法、反证法等)也应当属于数学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
应当注意,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受教学自身的体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制约,又要随着生产、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器或计算机初步知识及其操作技能和一些应用性知识将会被列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而一些传统的较繁的数、式运算等将会被精简.
2、关于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主要是在学习数学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种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完全是由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些数学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其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而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数学能力又为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效率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教学时应有机地结合.
3、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应当遵循的规律.《心理学》中的“同时学习原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都反映了这条规律.因此,在进行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并且在思想品质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根据数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也给予思想上的点拨和启迪,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标准1》的总体目标与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
(一) 《标准1》的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一目标的阐述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那些不因地域和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 (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它们仅仅从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反映的是他在某个学习阶段对相应数学对象的认识,是经验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是可错的。《标准1》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因此应当成为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目标反映了《标准1》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因此,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学科体系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学习与成长的数学。而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只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一目标表明,好的数学课程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明日降水概率为75%”意味着什么?在一张纸的中心滴一滴墨水,沿纸的中部将纸对折、压平,然后打开,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有什么特征? 这些我们生活里常遇到的事情中都有数学。
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不应当被单纯视为抽象的符号运算、图形分解与证明,它反映的是现实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关系、形式和规律。例如,函数不应当被看做形式化的符号表达式,对它的学习与研究也不应仅仅讨论抽象的表达式所具备的特征和性质,诸如定义域、表达形式、值域、单调性、对称性等,它更应当被作为刻画现实情境中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具体函数的探讨还应当关注它的背景、所刻画的数学规律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这一数学规律所可能带来的实际意义等。特别地,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被作为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出局,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教师应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质。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现并不意味着需要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数学课堂就是这样的渠道。
四、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 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2)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3) 从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 数学思考
(1) 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4)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5)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 解决问题
(1)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5)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 情感与态度
(1)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4) 认识到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5)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五、《标准2》的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 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展开全部
数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作为大学生的我认为,中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对一些基本的公里和定理以及一些数学公式有所了解,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真正强大的数学学习在大学,甚至研究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人类智力结构的自我完善,确定教学的依据是脑科学。
现在的“教育学家”都以为自己很完善了。哈哈哈
现在的“教育学家”都以为自己很完善了。哈哈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前的主要依据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