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名家800-1000字文章 要求附加作者简介!速度 谢谢!

 我来答
96113o
2011-03-13 · TA获得超过10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小桔灯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泪水在我眼中打转……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写于1957年1月3日

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等,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大。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524127902
2011-03-14 · TA获得超过2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濅
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
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
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
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
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
皇之世。”(《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
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
垂后。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
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之法,今不能
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
“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
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
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许慎〔5〕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
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
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
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
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序》)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
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诂之事也。虞夏书契,今不可见,岣嵝禹书〔6〕,伪
造不足论,商周以来,则刻于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汉,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
大抵弭合。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
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
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
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
感目,三也。
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
记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至于上古实
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7〕者,列三
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8〕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
真号矣。降及轩辕,遂多传说,逮于虞夏,乃有箸于简策之文传于今。
巫史非诗人,其职虽止于传事,然厥初亦凭口耳,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
便记诵。文字既作,固无愆误之虞矣,而简策繁重,书削为劳,故复当俭约其文,
以省物力,或因旧习,仍作韵言。今所传有黄帝《道言》〔9〕见《吕氏春秋》),
《金人铭》〔10〕(《说苑》),颛顼《丹书》〔11〕(《大戴礼记》),帝喾
《政语》〔12〕(《贾谊新书》),虽并出秦汉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
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则殆犹古之道也。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
言曰言,论难曰语”〔13〕,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等于竹帛者为文章(《汉
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梁之
刘勰〔14〕,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
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
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稍隘之义,则《易》有曰,“物相杂,故曰文。”〔15〕
《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可知凡所谓文,必相错综,错而不乱,亦近丽
尔之象。至刘熙〔16〕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
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
文》又有彣字,云:
“也”;“北,彣彰也”〔17〕。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
文学。
刘勰虽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而晋宋以来,文笔之辨又甚峻。其
《总术篇》即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18〕所诠,尤为昭晰,曰:
“今之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
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曰,“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
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精灵荡摇。
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金楼子》《立言篇》)盖其时文章界域,极可弛张,纵之则包举万汇之形
声;严之则排摈简质之叙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其不然者,概谓之
笔。
辞笔或诗笔对举,唐世犹然,逮及宋元,此义遂晦,于是散体之笔,并称曰文,
且谓其用,所以载道,提挈经训,诛锄美辞,讲章告示,高张文苑矣。清阮元〔19〕
作《文言说》,其子福又作《文笔对》,复昭古谊,而其说亦不行。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原名树人,又名樟寿,后改名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