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
展开全部
春节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