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故事,一点就够,大约50字,快快快快快快!

 我来答
教育小百科达人
推荐于2019-08-31 · TA获得超过15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2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467万
展开全部

1 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这个志愿是想当官发财吗?不是的,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决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于研究学问。

《论语·为政》里就记录了孔子的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好学又善学,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但孔子真的很聪明,他利用一切条件学习,而且活学活用。

2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3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4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5 孔子非常想做更大的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其实是愿意做官的。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不小的官,把地方治理得都没人犯法了,还出色地解决了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外交问题,表现出了优秀的政治才能。但后来,鲁国的国君不认同他的治国理念, 他也对国君非常失望,自己辞职离开了。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破碎的沙漏的爱
推荐于2019-08-17 · TA获得超过12.8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万
展开全部

1、夹谷会盟

夹谷会盟是孔子政治生涯中的亮点。

公元前 500 年,齐国和鲁国的国君在夹谷那个地方见面,商讨结盟的事情。齐国人几次三番做出失礼的举动,都被孔子以礼挫败。齐景公惭愧不已,回国后训斥了那些给自己出馊主意的臣子,还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城池和土地。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还是很讲“礼”的。通过礼就能讨还失地,这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是找不到的。

2、 孔子弟子下水救人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见到有人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水去,将其搭救上岸,事后,这位家属感
谢他,给他一个“贵重”的酬谢:一头牛,孔子门生“见利忘义”,接受了这一份礼物。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此事后,对此学生的所作所为备加赞赏。
  

孔子的解释是:虽说拯救他人生命后收受谢礼面上看有悖于“崇高道德”,但却可以激发更多的人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也会使更多处于危难之中的人获得援助,惠及大多数人的道德才是道德的真正意义所在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这个志愿是想当官发财吗?不是的,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决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于研究学问。《论语·为政》里就记录了孔子的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好学又善学,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但孔子真的很聪明,他利用一切条件学习,而且活学活用。

4、孔子辞官

孔子非常想做更大的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其实是愿意做官的。

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不小的官,把地方治理得都没人犯法了,还出色地解决了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外交问题,表现出了优秀的政治才能。但后来,鲁国的国君不认同他的治国理念, 他也对国君非常失望,自己辞职离开了。

5、厄于陈蔡

孔子为了能推行自己的仁义理念,便周游列国,到各个地方去寻找机会,可惜他的运气不好,很多国家都只是尊敬他,却不要他来做官。孔子的抱负无处施展,甚至几次遇到困厄。

一次,他和弟子们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 差点饿死。

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那里,断粮七天, 连最糟糕的食物都吃不上。孔子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穷困也还是坚持原则,而小人一穷便没有底线,无所不为了。”

扩展资料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当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更将其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就是孔子,孔老夫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孔子在后世被人们送上神坛尊为圣人,圣人的名号让后人只可远远观瞻,却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此后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派便开始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而后宋明理学家们又借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将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成为了专制礼教的宣传工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仉云蔚YG
2020-10-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5
展开全部
1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2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兼爱非宫
推荐于2017-09-02 · TA获得超过38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0万
展开全部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孔子为何犯这个“错误”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包念雁th
2018-12-03 · TA获得超过2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