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布谷鸟,中文学名大杜鹃。
隶属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常见以零散个体活动,有时成对,难见集群,在山地及平原的树上都可见,是比较易见于居民点附近的杜鹃,鸣声响亮、清沏,二声一度,象“kuk—ku”之声,即“咕咕咕”的声音,反复不已,“布谷”之名亦是因其叫声而得的。
扩展资料:
宋人刘克庄《忆秦娥》词“……枝头杜宇啼成血,陌上杨柳吹成雪。吹成雪,淡烟疏雨,江南三月。”词中提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
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
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戊”,俗称杜鹃花。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全唐诗》 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参考资料:
1、鸟鸣声似“Ku-Ku-u-ou”的一般是鸽子咕,学名珠颈斑鸠,属留鸟,常成小群活动,栖息场地较为固定。
2、珠颈斑鸠不太怕人,所以近距离能观察到外貌特征。现在农村也很常见。
3、雄性呼唤雌性时发出“gu-gu-gu--gu”音,向雌性求爱时发出短促而连贯的“gu-gu”音,并像鸡啄米一样边叫边点头。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1、中型鸟类,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尾甚长,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飞翔时极明显。
2、雄鸟前额淡蓝灰色,到头顶逐渐变为淡粉红灰色;枕、头侧和颈粉红色,后颈有一大块黑色领斑,其上布满白色或黄白色珠状似的细小斑点,上体余部褐色,羽缘较淡。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但较深些;外侧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
3、翼缘、外侧小覆羽和中覆羽蓝灰色,其余覆羽较背为淡。飞羽深褐色,羽缘较淡。颏白色,头侧、喉、胸及腹粉红色;两胁、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嘴暗褐色,脚红色。
4、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不如雄鸟辉亮、较少光泽。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细长而柔软,脚和趾紫红色,爪角褐色。
5、大小量度:体重♂120-200g,♀120-205g;体长♂275-340mm,♀272-330mm;嘴峰♂15-19mm,♀14-18mm;翅♂139-163mm,♀137-160mm;尾♂131-165mm,♀123-162mm;跗蹠♂23-25mm,♀20-26mm。
6、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常见的野生鸽形目鸟类,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
7、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
可能是鸽子,布谷鸟、珠颈斑鸠的其中一种。鸽子,斑鸠的可能性比较大。
鸽子,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平常所说的鸽子是家鸽,家鸽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信鸽,主要用于通讯和竞翔。鸽子陪伴人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鸽子喜欢发出欢快的“咕、咕、咕”的叫声。
布谷鸟,也叫大杜鹃,生活于开阔的林地,特别是在近水的地方常见。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每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才稍停息。谷雨节气的到来,布谷鸟开始叫了,其叫声“布谷-布谷”粗犷而单调。
珠颈斑鸠,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其叫声常为反复的“咕咕、咕咕”,连续而低沉。
扩展资料:
研究发现,人们听到鸟叫声时,所带来的安全感知度,比听到乐器音乐,或是无声时还要高。播放鸟叫声或人声的地铁站,比没有声音,或是播放管弦乐的地铁站,让人感到更安全。鸟语声及人声,让人们有社会临场感,也因此感觉到舒适安全。这些声音甚至会带来更正面的消费者回响,进一步提高对所处地点的整体满意度。但也不要忘记,这种可以提高安全感的“环境音乐”,不应运用在不安全的地点,以免制造假象,威胁民众安全。
布谷鸟也叫做大杜鹃,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咕咕的鸣声,很少见到。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像“KUK-KU”。
扩展资料
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春季于4-5月份迁来,9-10月份迁走。
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鸣叫,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像“KUK-KU”。
主要以松毛虫、五毒蛾 、松针枯叶蛾,以及其它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蜂等其它昆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杜鹃
布谷鸟(学名:大杜鹃), 叫出来的是两个音节,第一个咕是四声,第二个咕是一声,咕咕!咕咕!
扩展资料:
1、大杜鹃额浅灰褐色,头顶、枕至后颈暗银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纹褐色,沿羽轴两侧缀白色细斑点,且多成对分布,末端具白色先端,两侧尾羽浅黑褐色,羽干两侧也具白色斑点,且白斑较大,内侧边缘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两翅内侧覆羽暗灰色,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飞羽羽干黑褐色,初级飞羽内侧近羽缘处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褐色细斑纹。下体颏、喉、前颈、上胸,以及头侧和颈侧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并杂以黑褐色细窄横斑,宽度仅1-2毫米,横斑相距4-5毫米;胸及两胁横斑较宽,向腹和尾下覆羽渐细而疏。
2、幼鸟头顶、后颈、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缘,形成鳞状斑,以头、颈、上背为细密,下背和两翅较疏阔。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轴及两侧具白色斑块,外侧尾羽白色块斑较大。颏、喉、头侧及上胸黑褐色,杂以白色块斑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3、虹膜黄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近黄色。脚棕黄色。
4、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00-153克,雌性91-135克;体长雄性302-345毫米,雌性260-334毫米;嘴峰雄性18-23毫米,雌性19-23毫米,翅雄性203-240毫米,雌性187-223毫米;尾雄性150-190毫米,雌性147-189毫米,跗跖雄性20-24毫米,雌性19-26毫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