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通常我们把用于执行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简称为课件。课件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它能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虎添翼,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课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运用声音,恰如其分。
好的课件离不开美丽的画面,丰富的内容,流畅的程序,巧妙的设计,而声音这个重要的元素却往往未得到重视。我认为,声音在课件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课件画龙点睛,充满活力。因为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容易引起注意,在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数学课上,适当地让学生听到一些欢快、活泼的旋律,能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快、轻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续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在课件中巧妙地插入一些短小动听的旋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也会因为恰如其分地使用声音变得更贴近课堂,更生机勃勃,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演示操作,熟练到位。
传统手段下的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效率低。数学的概念、定义、计算、图形非常多,这就使得板书、作图所花的时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讲解、讨论的时间不够。二是关于“动”的问题,在传统手段下是很难表现的,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课件演示克服了以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许多在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的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就不言自明,难点不难了。这种“人脑+电脑”教会“人脑”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基本上都做到了。通过讲解,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 ÷ 2。接下来,我提问:“这是书本教给我们的方法,谁还能用其他拼法得出此结论呢?”学生又开始紧张的思考。这时,我利用课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梯形,轻点鼠标,接着做出了一条高,并在高的中点处做了一条底边的平行线,然后上面这个梯形沿着梯形的一条腰缓缓地翻转下来,与下面这个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问:“高的一半怎样表示?”学生回答:“高除以2”。于是,也得出了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 2的结论。接着,我又提问:“除了这种分法和拼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略想片刻后,我又点击鼠标,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和原来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分法演示,拼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底正好等于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所以也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 ÷ 2的结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后面两种分法和拼法如果教师只用口述,就会显得非常抽象,连优秀生也不见得能完全听得懂,但通过课件进行直观地分割、翻转、拼揍等演示,我想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再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我在教学人教版小数第四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知识导入这一环节时,设计了一些活泼可爱的蹦蹦跳跳的白兔和黑兔,第一行:白兔8只,第二行:黑兔5只;问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一见到这生动有趣的画面,立刻兴趣盎然,马上回答出“多3只”。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主动地接受了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引入,从而优化了知识导入这一环。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粗制滥用,适得其反。
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恰当地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粗制滥用,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数学教学中,假如计算机在课堂上只起到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地用为练习时,花俏的图片、吵杂的声效,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反而会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如果此时再加上操作不熟练的话,就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没有章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准辅助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四边形与三角形特性的比较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可是在教完之后,发现弄巧成拙了,在三角形的拉动中,很容易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所以虽然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课件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课件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课件“满堂灌”。像这节课,教师最好是在电脑课件中出示大量的生活素材,并且亲手制作这样的教具,让学生上讲台体验或自己制作亲身体验,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定要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运用声音,恰如其分。
好的课件离不开美丽的画面,丰富的内容,流畅的程序,巧妙的设计,而声音这个重要的元素却往往未得到重视。我认为,声音在课件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课件画龙点睛,充满活力。因为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容易引起注意,在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数学课上,适当地让学生听到一些欢快、活泼的旋律,能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快、轻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续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在课件中巧妙地插入一些短小动听的旋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也会因为恰如其分地使用声音变得更贴近课堂,更生机勃勃,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演示操作,熟练到位。
传统手段下的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效率低。数学的概念、定义、计算、图形非常多,这就使得板书、作图所花的时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讲解、讨论的时间不够。二是关于“动”的问题,在传统手段下是很难表现的,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课件演示克服了以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许多在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的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就不言自明,难点不难了。这种“人脑+电脑”教会“人脑”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基本上都做到了。通过讲解,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 ÷ 2。接下来,我提问:“这是书本教给我们的方法,谁还能用其他拼法得出此结论呢?”学生又开始紧张的思考。这时,我利用课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梯形,轻点鼠标,接着做出了一条高,并在高的中点处做了一条底边的平行线,然后上面这个梯形沿着梯形的一条腰缓缓地翻转下来,与下面这个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问:“高的一半怎样表示?”学生回答:“高除以2”。于是,也得出了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 2的结论。接着,我又提问:“除了这种分法和拼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略想片刻后,我又点击鼠标,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和原来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分法演示,拼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底正好等于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所以也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 ÷ 2的结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后面两种分法和拼法如果教师只用口述,就会显得非常抽象,连优秀生也不见得能完全听得懂,但通过课件进行直观地分割、翻转、拼揍等演示,我想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再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我在教学人教版小数第四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知识导入这一环节时,设计了一些活泼可爱的蹦蹦跳跳的白兔和黑兔,第一行:白兔8只,第二行:黑兔5只;问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一见到这生动有趣的画面,立刻兴趣盎然,马上回答出“多3只”。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主动地接受了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引入,从而优化了知识导入这一环。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粗制滥用,适得其反。
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恰当地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粗制滥用,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数学教学中,假如计算机在课堂上只起到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地用为练习时,花俏的图片、吵杂的声效,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反而会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如果此时再加上操作不熟练的话,就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没有章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准辅助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四边形与三角形特性的比较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可是在教完之后,发现弄巧成拙了,在三角形的拉动中,很容易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所以虽然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课件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课件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课件“满堂灌”。像这节课,教师最好是在电脑课件中出示大量的生活素材,并且亲手制作这样的教具,让学生上讲台体验或自己制作亲身体验,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定要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