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求一篇《国家脊梁负重致远——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读后感 10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群体:他们大多伴随共和国诞生,凝聚着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
这是一个被称为“经济顶梁柱”的中坚团队:他们数量不过百余家,却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排头兵,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中央企业。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均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一系列大事难事中勇挑重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披阅风雨,卓然而立。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出一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骨干中坚促发展——抓机遇、迎挑战,中央企业的实力和效益持续增强,有力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刺苍穹,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奔月轨道。
在发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却并没有松一口气:“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后面还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还有一系列航天任务。”
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央企,我们的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马兴瑞说。
马兴瑞的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也是国有企业的骨干。
到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当年上交税金1.4万亿元;中央企业目前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行业……
国之大企,国之根基。
“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为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关键作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国之大企,国之命脉。
金融危机中,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逆境奋起,化危为机。在最困难的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和17.1%,成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央企稳定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又稳定了世界经济。”
国之大企,国之重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已成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一批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央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一列装载500吨航空煤油的货车受损困于宝成铁路109号隧道中,阻断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一声令下,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800名将士火速集结。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抢险队员们义无反顾冲进隧道……
“在紧要关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队伍,就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电气化局董事长王其增说。
“长子”二字,意味着担当和奉献。
保电、保油、保气、保通讯、保运输……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众多中央企业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定格着难忘的一幕幕:
2008年1月26日,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中,因电线铁塔折断坍塌,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国家电网抢险队员壮烈殉职;
2008年5月17日,四川抗震救灾抢修线路时,中国移动职工刘建秋不幸被山体滑坡飞石击中,献出了36岁的生命;
2010年4月21日,玉树震区抢险供电中,国家电网职工杜金玉因高原反应牺牲在岗位上;
……
难事、急事,中央企业冲锋一线;大事、好事,中央企业大局为先。
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中,处处都有中央企业的身影。
如果说“紧要关头挑重担”是中央企业所肩负的光荣使命,那么“促进发展保民生”则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在金融危机中,大部分中央企业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不裁员,还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
到2010年底,47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国资委要求,2012年前所有央企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报告。
自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这正是中央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中央企业中,中国黄金集团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和关注,更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2007年以来,黄金集团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5倍以上。
“变化,正得益于改革。”黄金集团总经理孙兆学说。
国企难,改革更难——曾几何时,人们还把国企改革脱困挂在嘴边。199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一年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10多年过去,特别是经过最近5年的改革发展,如今央企月利润即可实现近千亿元。
2006年时,尽管中央企业的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行业分布面过宽,产权结构单一,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年来,中央企业改革重组的大潮此起彼伏,数量从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2家,但资产总额却实现了翻番。
在外部改革重组波澜壮阔的同时,中央企业自身也在“强身健体”。
以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中央企业用人机制更加灵活。目前中央企业已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00余名高管。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改制面超过70%,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业资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取得重要进展,32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了半数以上,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新年伊始,在天津汉沽的滩涂上,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自来水供给能力由试运行阶段的每天8000吨提高至3万吨,淡化海水大规模流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目前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还没体现出来,但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必须为未来发展做技术储备,要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投资导向作用。”国投总经理冯世栋说。
5年来,一大批中央企业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路径,赢得了发展新空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超过2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3%,中央企业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5年来,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高铁领域,中国人用5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创造了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新纪录;
在航天领域,中国人用修2公里地铁的钱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
在电力领域,中国人用5年研制出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在通信领域,中国人实现了从3G的追赶到4G的领先;
……
随着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中央企业新的增长点。
许多中央企业抓住国际市场调整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一些中央企业在力争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引领带动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百尺竿头,尤须进步。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我国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中石化年销售收入不到壳牌的三分之二,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仅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半……
当前的竞争,是产业链高端的竞争。中央企业中只有极少数靠卖标准,少数靠卖专利,部分靠卖技术,大多数仍然处于卖产品的阶段,还有一部分主要靠卖劳动力。
“继续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的强劲动力,‘十二五’仍然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推进。”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赵欣说。
回顾“十一五”,中央企业成就斐然;展望“十二五”,中央企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压力将继续增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强;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们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
国资委已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目标定位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
这是一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群体:他们大多伴随共和国诞生,凝聚着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
这是一个被称为“经济顶梁柱”的中坚团队:他们数量不过百余家,却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排头兵,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中央企业。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均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一系列大事难事中勇挑重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披阅风雨,卓然而立。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出一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骨干中坚促发展——抓机遇、迎挑战,中央企业的实力和效益持续增强,有力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刺苍穹,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奔月轨道。
在发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却并没有松一口气:“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后面还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还有一系列航天任务。”
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央企,我们的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马兴瑞说。
马兴瑞的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也是国有企业的骨干。
到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当年上交税金1.4万亿元;中央企业目前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行业……
国之大企,国之根基。
“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为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关键作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国之大企,国之命脉。
金融危机中,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逆境奋起,化危为机。在最困难的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和17.1%,成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央企稳定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又稳定了世界经济。”
国之大企,国之重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已成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一批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央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一列装载500吨航空煤油的货车受损困于宝成铁路109号隧道中,阻断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一声令下,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800名将士火速集结。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抢险队员们义无反顾冲进隧道……
“在紧要关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队伍,就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电气化局董事长王其增说。
“长子”二字,意味着担当和奉献。
保电、保油、保气、保通讯、保运输……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众多中央企业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定格着难忘的一幕幕:
2008年1月26日,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中,因电线铁塔折断坍塌,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国家电网抢险队员壮烈殉职;
2008年5月17日,四川抗震救灾抢修线路时,中国移动职工刘建秋不幸被山体滑坡飞石击中,献出了36岁的生命;
2010年4月21日,玉树震区抢险供电中,国家电网职工杜金玉因高原反应牺牲在岗位上;
……
难事、急事,中央企业冲锋一线;大事、好事,中央企业大局为先。
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中,处处都有中央企业的身影。
如果说“紧要关头挑重担”是中央企业所肩负的光荣使命,那么“促进发展保民生”则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在金融危机中,大部分中央企业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不裁员,还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
到2010年底,47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国资委要求,2012年前所有央企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报告。
自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这正是中央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中央企业中,中国黄金集团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和关注,更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2007年以来,黄金集团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5倍以上。
“变化,正得益于改革。”黄金集团总经理孙兆学说。
国企难,改革更难——曾几何时,人们还把国企改革脱困挂在嘴边。199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一年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10多年过去,特别是经过最近5年的改革发展,如今央企月利润即可实现近千亿元。
2006年时,尽管中央企业的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行业分布面过宽,产权结构单一,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年来,中央企业改革重组的大潮此起彼伏,数量从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2家,但资产总额却实现了翻番。
在外部改革重组波澜壮阔的同时,中央企业自身也在“强身健体”。
以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中央企业用人机制更加灵活。目前中央企业已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00余名高管。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改制面超过70%,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业资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取得重要进展,32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了半数以上,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新年伊始,在天津汉沽的滩涂上,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自来水供给能力由试运行阶段的每天8000吨提高至3万吨,淡化海水大规模流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目前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还没体现出来,但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必须为未来发展做技术储备,要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投资导向作用。”国投总经理冯世栋说。
5年来,一大批中央企业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路径,赢得了发展新空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超过2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3%,中央企业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5年来,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高铁领域,中国人用5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创造了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新纪录;
在航天领域,中国人用修2公里地铁的钱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
在电力领域,中国人用5年研制出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在通信领域,中国人实现了从3G的追赶到4G的领先;
……
随着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中央企业新的增长点。
许多中央企业抓住国际市场调整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一些中央企业在力争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引领带动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百尺竿头,尤须进步。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我国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中石化年销售收入不到壳牌的三分之二,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仅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半……
当前的竞争,是产业链高端的竞争。中央企业中只有极少数靠卖标准,少数靠卖专利,部分靠卖技术,大多数仍然处于卖产品的阶段,还有一部分主要靠卖劳动力。
“继续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的强劲动力,‘十二五’仍然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推进。”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赵欣说。
回顾“十一五”,中央企业成就斐然;展望“十二五”,中央企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压力将继续增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强;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们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
国资委已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目标定位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
展开全部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 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 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的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们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我一问,原 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100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军品牌,也开始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 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 力,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放弃了原来的行业,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3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 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 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 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 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应该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所以如今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中国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在买设备上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在学习技术上比较舍得花钱,而在消化技术上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使用设备的能力可 能只有30分,人家则有80分,这样,100分乘以30%,只有30分,而80分乘以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 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
所以,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的关键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有优势,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他们是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领导介绍说, 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呆板。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 的,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视,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 慢?(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 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 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的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们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我一问,原 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100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军品牌,也开始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 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 力,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放弃了原来的行业,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3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 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 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 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 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应该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所以如今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中国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在买设备上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在学习技术上比较舍得花钱,而在消化技术上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使用设备的能力可 能只有30分,人家则有80分,这样,100分乘以30%,只有30分,而80分乘以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 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
所以,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的关键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有优势,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他们是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领导介绍说, 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呆板。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 的,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视,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 慢?(
追问
谢谢楼上这位朋友!我还是想找与《国家脊梁负重致远——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读后感,请求大家帮忙了!!!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