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求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永州是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县、永州市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 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 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祁阳小调流行于祁阳各地,尤以浯溪镇、肖家村镇、文明铺镇、黎家坪镇、羊角塘镇、潘市镇、观音滩镇等地为盛。其曲牌极为丰富,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种为非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哪种结构,其节奏都很分明。曲调结构形式,多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只唱不说的,也有唱与韵白结合的,有似自由体小快板式进行的,还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边歌边舞,风趣活跃。由于祁阳小调有其独特风格,1982年的《中国百科全书》已将它列为全国的一个曲种。
木偶戏
木偶戏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在祁阳一带,元、明时期已有木偶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祁阳木偶戏已很盛行,遍布于文明铺和潘家埠一带。到了咸丰年间,有名木偶剧团首推祁阳文明铺李陶儿家的“仁和班”。民国时期,祁阳有半职业、职业木偶剧团108个,艺人500余人。著名艺人有刘光奎、王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王连生等人被邀至北京传授木偶艺术两个多月。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曾到苏联、蒙古等国家访问。1958年赴京演出,刘玉生饰《追鱼记》中的鲤鱼精,毛泽东观看后,与演员合影。同年12月在汉口演出,受到陈毅副总理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称赞,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版厂拍成电影。1961年至“文化大革命”,祁阳县创办木偶剧团1个,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
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县、永州市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 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 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祁阳小调流行于祁阳各地,尤以浯溪镇、肖家村镇、文明铺镇、黎家坪镇、羊角塘镇、潘市镇、观音滩镇等地为盛。其曲牌极为丰富,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种为非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哪种结构,其节奏都很分明。曲调结构形式,多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只唱不说的,也有唱与韵白结合的,有似自由体小快板式进行的,还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边歌边舞,风趣活跃。由于祁阳小调有其独特风格,1982年的《中国百科全书》已将它列为全国的一个曲种。
木偶戏
木偶戏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在祁阳一带,元、明时期已有木偶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祁阳木偶戏已很盛行,遍布于文明铺和潘家埠一带。到了咸丰年间,有名木偶剧团首推祁阳文明铺李陶儿家的“仁和班”。民国时期,祁阳有半职业、职业木偶剧团108个,艺人500余人。著名艺人有刘光奎、王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王连生等人被邀至北京传授木偶艺术两个多月。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曾到苏联、蒙古等国家访问。1958年赴京演出,刘玉生饰《追鱼记》中的鲤鱼精,毛泽东观看后,与演员合影。同年12月在汉口演出,受到陈毅副总理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称赞,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版厂拍成电影。1961年至“文化大革命”,祁阳县创办木偶剧团1个,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_
2024-03-17 广告
2024-03-17 广告
无论你之前是否做过电子书、电子杂志,选择FLBOOK就对了,这里有功能强大、安全便捷的平台教你如何轻松简单制作电子杂志,能够给你提供最贴心得服务和帮助,三分钟轻松在线制作电子杂志,无需下载安装软件,无论您是免费版用户,还是VIP用户,都可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