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处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及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与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区为邻。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南北相距约456公里;西起中卫县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根据边界四端点的经纬度,自治区疆域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04°17'—109°39'北纬 35°14'-39°14'。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黄土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 宁夏回族自治区现辖4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2个县级市、15个县及7个市辖区、234个乡、66个镇、30个街道办事处、502个居民委员会、2564个村民委员会,首府银川市。1997年末,宁夏人口为528.9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79.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43%,回族人口达179.72万人,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1038 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称西夏),都城设在兴庆府(今银川 市)。西夏国势颇盛,前期与宋、辽,后期与宋、金成鼎足之势,1227年,被成吉思汗所灭。元朝设宁夏 路,开始迁入回回人。明朝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白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