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他们进行创作的电影叫做左岸电影。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他们进行创作的电影叫做左岸电影。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