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对人体能造成哪些危害?核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核泄漏到底会造成什么危害?
----解答公众极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核泄漏与核辐射事件的扩大,毫希、微希等种种稀奇古怪的单位频频出现在新闻主播的口中和普罗大众的议论中,但这些单位究竟有怎样的代表意义,公众并不知晓。但不洞悉其定义和量级,也就无法真正把握核泄漏事故的程度和性质。
什么是希沃特——有些绕口的标准译名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Sievert,标准译名为希沃特,也译为希伏特、西弗(台译),其得名于瑞典生物物理学家Rolf Maximilian Sievert,英文简记作Sv,中文简称为希,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
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不过,在此次新闻传播中,微希伏、毫希伏的叫法被大量运用。我们也不得不从众。衡量用单位辐射需要用 微希伏/小时,或 毫希伏/年 等单位。衡量辐射剂量对人伤害情况,需要用当地的每小时单位辐射乘以所处的时间。
此外还有一些老的计量单位,如伦琴等,虽其衡量模式不同,但如粗略简化的话也可直接换比如下:1伦琴/拉德(Rad)/雷姆(Rem)=10毫希,1戈瑞(Gray或Gy)=1希。[详细]
人类一直生活在辐射环境中——你的电视可能就是辐射源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一直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逃不掉的核辐射或电离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到自然中无所不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辐射,还有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以及全球核试验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只不过,这一背景辐射的量级很低。以其中的宇宙辐射部分为例,一般在中纬度海平面处为30纳希/小时(准确说单位是纳戈瑞,nGy,以下均简化视同),在西藏(4000-5000米)约为120-180纳希/小时,乘民航机(10000米高空)约为770纳希/小时。
总的来说,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地球γ辐射以及微量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主要部分还是空气中的氡。而对一般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物质的人,每年的因环境本底辐射正常摄取的量一般是每年2.4毫希左右。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因职业而被照射者,年均剂量均值不能超过20毫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的标准是50毫希),例如平均每年工作300 天,每天8小时,那么平均剂量率不能超过8.3微希/小时。
此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电离辐射源——阴极管射线显示器,也就是上一代电脑显示屏和传统电视,按瑞典显示器环保标准TCO’99中对辐射规定的强制标准限值为5000纳希/小时,推荐标准限值为300纳希/小时。如按照每天在显示器前工作8小时,则分别约相当于年有效剂量5毫希和0.31毫希。
所以说,每年几个毫希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正常而无损害的。人类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人体对辐射是有一定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的。 [详细]
15日东京遭受了多大的辐射沾染?
——和用电脑差不多
由于15日的早上,福岛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爆炸一度加剧了辐射物质的释放,曾一度达到11930微希/小时的空前高点,当天日本恰又刮着北风,辐射物质乘风而下,将东京的辐射量突然增加了20倍。日本政府公布这一消息,立刻引发了中国很多网民的恐慌情绪。
但是,对于掌握了解了这些“希”数值背后的信息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惊恐的。东京的沾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据报道,上午10时至11时,东京市内检测到的辐射为0.809微希/时,平时正常的天然本底辐射则是0.035至0.036微希。但下午随着风力扩散以及福岛核电站的外泄物质的降低,已回落到0.075微希。
了解常见的辐射数值,即可知道这0.774微希/小时,也即774纳希/小时的辐射增加值,和使用老式显示器的电脑效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目前正在阅读我们专题的不少读者,您现在所处的辐射环境就和当时的东京差不多。
隔着大海的中国人有必要为这么一起事件而惊恐么?东京市民尚且没有恐慌。东京确实开始有市民戴着口罩。但据常驻东京的记者调查,这其中有一半是因为日本春季高发的花粉症。
东京的确出现了很高幅度的辐射增长,但这是量级从“纳”增加达到了“微”,是在极低的本底辐射基础上的一次增加波动,可以被检测到,但对人体根本不构成实质影响。而这类事件,在1945至1980年间,全世界都发生了很多次——并非核电站泄漏,而是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
再看一下衰减量,在福岛核电站释放出11930微希/小时的辐射后,220公里外的东京只测出了0.774微希/小时的增长,也就是说,辐射能量已经衰减了15000倍。隔着大海1000公里外的中国大陆即使处于下风处,又会能有多大的影响呢?读者可以自己判断估算一下。
[详细]
辐射会如何损伤人体
目前,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是核裂变的常见产物——碘131和铯137,目前还没有铀或者钚泄漏。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威胁甲状腺致癌。应对措施也较简单,服用碘片,使人体自身的碘含量饱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即可。
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不过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铯137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不过对于并非核电站抢修人员的广大公众,高能核辐射的风险是几乎不存在。有媒体引用未具名专家的言论,称100毫希辐射即可令男子终生绝育。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以及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生物效应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从右栏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250毫希以下的辐射都是尚可接受的,而更高一些的辐射,也能得到治疗。
不过隔着大海,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中国大陆会如何遭受从福岛传过来的250毫希辐射。这种风险主要是对居住在福岛核电站周边尚未撤退的居民才会发生。但从当年三里岛事故的统计来看,事后周边居民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并不明显。[详细]
万一遭遇核辐射有什么应对之策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详细]
----解答公众极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核泄漏与核辐射事件的扩大,毫希、微希等种种稀奇古怪的单位频频出现在新闻主播的口中和普罗大众的议论中,但这些单位究竟有怎样的代表意义,公众并不知晓。但不洞悉其定义和量级,也就无法真正把握核泄漏事故的程度和性质。
什么是希沃特——有些绕口的标准译名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Sievert,标准译名为希沃特,也译为希伏特、西弗(台译),其得名于瑞典生物物理学家Rolf Maximilian Sievert,英文简记作Sv,中文简称为希,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
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不过,在此次新闻传播中,微希伏、毫希伏的叫法被大量运用。我们也不得不从众。衡量用单位辐射需要用 微希伏/小时,或 毫希伏/年 等单位。衡量辐射剂量对人伤害情况,需要用当地的每小时单位辐射乘以所处的时间。
此外还有一些老的计量单位,如伦琴等,虽其衡量模式不同,但如粗略简化的话也可直接换比如下:1伦琴/拉德(Rad)/雷姆(Rem)=10毫希,1戈瑞(Gray或Gy)=1希。[详细]
人类一直生活在辐射环境中——你的电视可能就是辐射源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一直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逃不掉的核辐射或电离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到自然中无所不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辐射,还有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以及全球核试验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只不过,这一背景辐射的量级很低。以其中的宇宙辐射部分为例,一般在中纬度海平面处为30纳希/小时(准确说单位是纳戈瑞,nGy,以下均简化视同),在西藏(4000-5000米)约为120-180纳希/小时,乘民航机(10000米高空)约为770纳希/小时。
总的来说,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地球γ辐射以及微量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主要部分还是空气中的氡。而对一般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物质的人,每年的因环境本底辐射正常摄取的量一般是每年2.4毫希左右。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因职业而被照射者,年均剂量均值不能超过20毫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的标准是50毫希),例如平均每年工作300 天,每天8小时,那么平均剂量率不能超过8.3微希/小时。
此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电离辐射源——阴极管射线显示器,也就是上一代电脑显示屏和传统电视,按瑞典显示器环保标准TCO’99中对辐射规定的强制标准限值为5000纳希/小时,推荐标准限值为300纳希/小时。如按照每天在显示器前工作8小时,则分别约相当于年有效剂量5毫希和0.31毫希。
所以说,每年几个毫希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正常而无损害的。人类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人体对辐射是有一定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的。 [详细]
15日东京遭受了多大的辐射沾染?
——和用电脑差不多
由于15日的早上,福岛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爆炸一度加剧了辐射物质的释放,曾一度达到11930微希/小时的空前高点,当天日本恰又刮着北风,辐射物质乘风而下,将东京的辐射量突然增加了20倍。日本政府公布这一消息,立刻引发了中国很多网民的恐慌情绪。
但是,对于掌握了解了这些“希”数值背后的信息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惊恐的。东京的沾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据报道,上午10时至11时,东京市内检测到的辐射为0.809微希/时,平时正常的天然本底辐射则是0.035至0.036微希。但下午随着风力扩散以及福岛核电站的外泄物质的降低,已回落到0.075微希。
了解常见的辐射数值,即可知道这0.774微希/小时,也即774纳希/小时的辐射增加值,和使用老式显示器的电脑效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目前正在阅读我们专题的不少读者,您现在所处的辐射环境就和当时的东京差不多。
隔着大海的中国人有必要为这么一起事件而惊恐么?东京市民尚且没有恐慌。东京确实开始有市民戴着口罩。但据常驻东京的记者调查,这其中有一半是因为日本春季高发的花粉症。
东京的确出现了很高幅度的辐射增长,但这是量级从“纳”增加达到了“微”,是在极低的本底辐射基础上的一次增加波动,可以被检测到,但对人体根本不构成实质影响。而这类事件,在1945至1980年间,全世界都发生了很多次——并非核电站泄漏,而是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
再看一下衰减量,在福岛核电站释放出11930微希/小时的辐射后,220公里外的东京只测出了0.774微希/小时的增长,也就是说,辐射能量已经衰减了15000倍。隔着大海1000公里外的中国大陆即使处于下风处,又会能有多大的影响呢?读者可以自己判断估算一下。
[详细]
辐射会如何损伤人体
目前,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是核裂变的常见产物——碘131和铯137,目前还没有铀或者钚泄漏。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威胁甲状腺致癌。应对措施也较简单,服用碘片,使人体自身的碘含量饱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即可。
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不过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铯137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不过对于并非核电站抢修人员的广大公众,高能核辐射的风险是几乎不存在。有媒体引用未具名专家的言论,称100毫希辐射即可令男子终生绝育。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以及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生物效应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从右栏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250毫希以下的辐射都是尚可接受的,而更高一些的辐射,也能得到治疗。
不过隔着大海,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中国大陆会如何遭受从福岛传过来的250毫希辐射。这种风险主要是对居住在福岛核电站周边尚未撤退的居民才会发生。但从当年三里岛事故的统计来看,事后周边居民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并不明显。[详细]
万一遭遇核辐射有什么应对之策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详细]
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8-12-14 广告
2018-12-14 广告
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垃圾处理及随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问题日益严峻。垃圾处理措施主要为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这两种处理方式都面临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难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垃圾卫生填埋场运作负荷大,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难以处理达标,在填埋场内日积月...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a,b和y三种辐射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