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
2013-11-08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希特勒才爆发的。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我们知道,精英人物的意志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意志才偶然爆发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决定的。殖民地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命线,资本主义国家要发展急需占有大量的殖民地。相比近现代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德国的崛起是比较晚的。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需要更多的殖民地来加速自己的发展,可当时世界的情况却是殖民地已被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殆尽。所以,德国迫切的寻求一次重新划分实力范围的机会。当然,这不只是德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与他有同样苦恼的国家还包括刚刚完成统一不久的意大利,以及正在从君主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的奥地利。所以,一次世界大战中,这几个国家一拍而合。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共产主义的苏联政权。此时的苏联忙于安顿国内,没有表现出沙皇时期俄罗斯对于殖民地的那种强烈欲望。所以,英、美不再需要日本来牵制俄国了。另一方面,日本在远东地区越来越快的扩张也引起了英美的不安。于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也加入到了要求重分殖民地的阵营之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当时世界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其本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会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重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爆发了或大或小的经济危机。其中以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最为著名,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才挽回了美国经济的颓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德国,并且导致了温和派的魏玛政府失去民心。在严峻的经济危机情况下,面对国内的经济疲软、持续不降的失业率,以及人民日益滋生的不满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外输出战争。因为,战争能拉动内需,刺激疲软的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失业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战争可以振奋国民士气,转嫁国民对政府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场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与一战背景下的德国密切相关的。如果说上面两点是在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那么在这第三点中,我想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由德国挑起。
地理环境因素。德国是欧洲的几个主要大国之一,他的版图就位于欧洲大陆中央。单从这两点,我们就不难看出德国在欧洲事物上的重要性。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当德国还仅仅是300多个小城邦聚集的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时,德国的一举一动就引起着整个欧洲的关注。反法战争结束后,欧洲诸国担心法国再次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的人物,便将现今德国地区的300多个小城邦合并成了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代表的三十多个国家。这个策略的目的是,如果法国入侵,这三十多个国家联合起来便拥有足够力量抵抗。另一方面,由于分散为三十多个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也无法入侵其他国家。即使如此分崩离析的德国依然能够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压力,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德国在欧洲事物中的作用了。有一句话说,只要德国安定,整个欧洲就能安定,但如果德国动乱,整个欧洲也难逃动乱的命运。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德国的国力和地理位置上来看,这句话也不无道理。综上所述,我觉得德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是他挑起一场世界大战的基础。
民族性格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起领导作用的,我觉得主要是曾经北德意志联盟中的普鲁士。普鲁士可能是欧洲日耳曼血统最纯正的国家之一,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日耳曼人特有的高傲自大和尚武的精神。西方最为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被称为“西方孙子兵法”的《战争论》,其作者就是普鲁士军人。经过了与奥地利的战争后,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成功的把奥地利赶出了北德意志联盟,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然而,也暴露出了普鲁士的问题。在尚武的普鲁士,军人十分受到尊崇,他们经常会干涉政权。俾斯麦发现自己有时竟几乎无法管束那些自大尚武的军人。有人评价,俾斯麦赋予了德国两个特点:冷酷无情的精打细算和不按套路动兵的传统。而我觉得,这两个传统与俾斯麦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深深植根于普鲁士,以及由普鲁士统一的德国的民族性格之中的。这些特点几乎表现在普鲁士历代的君主身上,当然也包括后来的希特勒。我很难肯定德国的这些民族个性在发动战争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当德国面临一些极端事情时,他们可能更倾向考虑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只要条件成熟,这个倾向就可能转化为一场战争。
时代背景因素。在欧洲,德国和法国是一对宿敌,看看欧洲地图我们就不难理解其成因了。德国和法国同在欧洲大陆中部,而且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当然,这里我们没有考虑俄罗斯。早在神圣罗马第一帝国时期,德法之间就是宿敌了。这两个国家都拥有作欧洲霸主的实力,对于他们,一山难容二虎是再好不过的形容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仇恨越积越深。一战前后,法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要彻底消灭德国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长大“老虎”克莱蒙索自然希望能够通过凡尔赛协议重创德国的力量,所以,凡尔赛条约中充满了对德国的惩罚条款。这份条款对于战后重建中的德国自然是雪上加霜,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德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接受了这份条款的温和派的魏玛政府自然成了德国民众唾骂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以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意志帝国为口号的强硬派的希特勒也就自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我认为,希特勒的上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希望通过强硬手段一雪在凡尔赛会议上受到的耻辱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德国在一战之后,面临着战后重建、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的三重困境,处于一种极端状态。而正如我前面分析普鲁士民族性格时说的,当他们面临一些极端事情时,他们可能更倾向考虑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只要条件成熟,这个倾向就可能转化为一场战争。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国力正为德国发动一场战争提供了主观条件。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形势则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客观条件: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现有的殖民地分配不满,使德国找到了同一阵营的战友;当时世界上一些国家抱着大发战争财的想法,为德国提供了战争必须的物资。所以,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个人意志的偶然产物,而是有着丰富历史必然性的必然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深的植根于当时世界的形势和背景,不会因为希特勒的消失而消失。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上述说法并不能洗脱希特勒战犯的罪名,希特勒的存在也并非对二战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知道,精英人物的意志是可以对历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的。也许,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的伤亡。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但希特勒的主观行为让这场战争卷入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伤亡3500万人,并致使600万无辜的犹太人死在集中营中,单凭这些足以让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决定的。殖民地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命线,资本主义国家要发展急需占有大量的殖民地。相比近现代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德国的崛起是比较晚的。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需要更多的殖民地来加速自己的发展,可当时世界的情况却是殖民地已被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殆尽。所以,德国迫切的寻求一次重新划分实力范围的机会。当然,这不只是德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与他有同样苦恼的国家还包括刚刚完成统一不久的意大利,以及正在从君主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的奥地利。所以,一次世界大战中,这几个国家一拍而合。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共产主义的苏联政权。此时的苏联忙于安顿国内,没有表现出沙皇时期俄罗斯对于殖民地的那种强烈欲望。所以,英、美不再需要日本来牵制俄国了。另一方面,日本在远东地区越来越快的扩张也引起了英美的不安。于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也加入到了要求重分殖民地的阵营之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当时世界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其本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会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重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爆发了或大或小的经济危机。其中以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最为著名,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才挽回了美国经济的颓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德国,并且导致了温和派的魏玛政府失去民心。在严峻的经济危机情况下,面对国内的经济疲软、持续不降的失业率,以及人民日益滋生的不满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外输出战争。因为,战争能拉动内需,刺激疲软的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失业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战争可以振奋国民士气,转嫁国民对政府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场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与一战背景下的德国密切相关的。如果说上面两点是在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那么在这第三点中,我想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由德国挑起。
地理环境因素。德国是欧洲的几个主要大国之一,他的版图就位于欧洲大陆中央。单从这两点,我们就不难看出德国在欧洲事物上的重要性。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当德国还仅仅是300多个小城邦聚集的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时,德国的一举一动就引起着整个欧洲的关注。反法战争结束后,欧洲诸国担心法国再次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的人物,便将现今德国地区的300多个小城邦合并成了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代表的三十多个国家。这个策略的目的是,如果法国入侵,这三十多个国家联合起来便拥有足够力量抵抗。另一方面,由于分散为三十多个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也无法入侵其他国家。即使如此分崩离析的德国依然能够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压力,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德国在欧洲事物中的作用了。有一句话说,只要德国安定,整个欧洲就能安定,但如果德国动乱,整个欧洲也难逃动乱的命运。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德国的国力和地理位置上来看,这句话也不无道理。综上所述,我觉得德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是他挑起一场世界大战的基础。
民族性格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起领导作用的,我觉得主要是曾经北德意志联盟中的普鲁士。普鲁士可能是欧洲日耳曼血统最纯正的国家之一,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日耳曼人特有的高傲自大和尚武的精神。西方最为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被称为“西方孙子兵法”的《战争论》,其作者就是普鲁士军人。经过了与奥地利的战争后,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成功的把奥地利赶出了北德意志联盟,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然而,也暴露出了普鲁士的问题。在尚武的普鲁士,军人十分受到尊崇,他们经常会干涉政权。俾斯麦发现自己有时竟几乎无法管束那些自大尚武的军人。有人评价,俾斯麦赋予了德国两个特点:冷酷无情的精打细算和不按套路动兵的传统。而我觉得,这两个传统与俾斯麦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深深植根于普鲁士,以及由普鲁士统一的德国的民族性格之中的。这些特点几乎表现在普鲁士历代的君主身上,当然也包括后来的希特勒。我很难肯定德国的这些民族个性在发动战争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当德国面临一些极端事情时,他们可能更倾向考虑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只要条件成熟,这个倾向就可能转化为一场战争。
时代背景因素。在欧洲,德国和法国是一对宿敌,看看欧洲地图我们就不难理解其成因了。德国和法国同在欧洲大陆中部,而且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当然,这里我们没有考虑俄罗斯。早在神圣罗马第一帝国时期,德法之间就是宿敌了。这两个国家都拥有作欧洲霸主的实力,对于他们,一山难容二虎是再好不过的形容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仇恨越积越深。一战前后,法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要彻底消灭德国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长大“老虎”克莱蒙索自然希望能够通过凡尔赛协议重创德国的力量,所以,凡尔赛条约中充满了对德国的惩罚条款。这份条款对于战后重建中的德国自然是雪上加霜,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德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接受了这份条款的温和派的魏玛政府自然成了德国民众唾骂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以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意志帝国为口号的强硬派的希特勒也就自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我认为,希特勒的上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希望通过强硬手段一雪在凡尔赛会议上受到的耻辱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德国在一战之后,面临着战后重建、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的三重困境,处于一种极端状态。而正如我前面分析普鲁士民族性格时说的,当他们面临一些极端事情时,他们可能更倾向考虑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只要条件成熟,这个倾向就可能转化为一场战争。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国力正为德国发动一场战争提供了主观条件。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形势则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客观条件: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现有的殖民地分配不满,使德国找到了同一阵营的战友;当时世界上一些国家抱着大发战争财的想法,为德国提供了战争必须的物资。所以,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个人意志的偶然产物,而是有着丰富历史必然性的必然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深的植根于当时世界的形势和背景,不会因为希特勒的消失而消失。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上述说法并不能洗脱希特勒战犯的罪名,希特勒的存在也并非对二战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知道,精英人物的意志是可以对历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的。也许,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的伤亡。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但希特勒的主观行为让这场战争卷入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伤亡3500万人,并致使600万无辜的犹太人死在集中营中,单凭这些足以让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13-11-08
展开全部
会 一战结束后 一将军说 这不是结束战争而是20年的休战 所以 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算没有他 还会有别人来做这是 希特勒只不过是一个代言人罢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8
展开全部
难说 因为经济危机下 谁也无法预计会如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