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归墟么?!
1.世上没有归墟,该物是古时神话中出现的事物;
2.归 : 归(归) guī 返回,回到本处。墟 : 墟 xū 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
扩展资料
1.归 : 归(归) guī 返回,回到本处。墟 : 墟 xū 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2.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世上并无归墟,古人对归墟的讲述充满原始神话、巫文化色彩。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张湛注:”归墟,或作归塘。“明李东阳《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拓展资料:
道家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有更详尽、也更富原始神话、巫文化色彩的记载。根据这篇报道,归墟在渤海之东,它随着更为奇异的神话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有"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
推荐于2017-12-16
根据神话的说法,世界上、宇宙间各条河流,甚至连天上银河中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因为它是汇通上层宇宙(天庭)和中层宇宙(大地)的心脏。归墟与昆仑分别位于中原地带的东方与西方,这一鲜明对比,实在令人惊异。它们的象征含义,我们今天尚未完全清楚。事实上,对它们的解释目前多从地形方面着眼,尚未从古代中国原始灵魂的角度予以探索。 《山海经》提到归墟是"少昊之国",而少昊的神格尽管复杂多变,主要则是东方夷人鸟图腾部落的百鸟之王。他有"金神"的成分,但以"海神"为主。特别是在仙话化的神话中。晋代人所叙说的有关少昊诞生的事迹很能说明问题。相传,少昊神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沧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参见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金神位于西方,而海神则位于东方,于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话地名上,这些二重性同样有所表现: 昆仑之墟和归墟的"墟"字,义正相反。《说文解字》释墟为"大丘也",这是墟的原始义,与昆仑之墟正相契合。但墟还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义(见《康熙字典》)。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中国上古神话从字里到行文,从情节到角色的普遍特征。
与此发展近乎同步,成书于晋代、托名于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作了更详尽、也更富仙话色彩的报道。根据这篇报道,归墟距离中国更遥远了,它随着更为奇异的梦幻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了。此外,海与山的合流,成为归墟神话的新特质。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平空耸起了"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
这真是昆仑山在东海之外的翻版----"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王干)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这是一个较之西方式的"天堂"更好等级制、也更为自由的"洞天福地"!这里,所有的"居民",皆是"圣仙"之种,他们每天在山与山之间作各样跨海凌空的飞行和不拘形迹的自由交际。
归墟的象征意义综合而言,在归墟神话和大西洲传说表层相近似的影子中,透露了并不相似的民族精神。
海与山在归墟的这一心理性(而非地理性)的合流,是上古时代东(归墟之海)西(昆仑之巅)神话合流的表征之一。它的存在,与少昊神兼为东西方主管大种的双重身份,有惊人的暗合。这里的奥妙,发人深省。海与山的合流,与渤海之滨的奇幻雾景即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有一定关系。自然现象的无常变异启迪了神话的想象,使之具有宇宙性。
从归墟神话的变迁还可以看到,神话的神秘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模糊和简约。详尽的描绘,尽管意在突出神秘的形象,结果往往反倒削弱了它的暗示力。其原因在于简约和模糊给接受者的心智以较大的自由联想余地。神话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想象能力的现有激活力量,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已死的想象力的"积淀"。 总而言之,精神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