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小学教育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
扩展资料
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上坚持体现“三性一体”的特征,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师教育的特性、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一体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为一体。
在培养工作中坚持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学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六个课程平台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和小学教育研究一线贯穿,并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2111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上设置了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等不同的学科方向,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学生四年内平均要学习2800学时;本专业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育见实习和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学教育
2024-10-30 广告
2017-06-0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最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总之,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教育目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反映人们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按照价值取向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性质分为:传统教育目的和现代教育目的。
《大学》中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同时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