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概括一下~150字以内~不要多写````写得好给分~~... 概括一下~
150字以内~
不要多写````
写得好给分~~
展开
 我来答
心众眠5
推荐于2019-09-18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5万
展开全部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娱乐我知晓哟

推荐于2019-08-24 · 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
娱乐我知晓哟
采纳数:1347 获赞数:99955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简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历史评价

1、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4、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5、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简爱德华子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14 · 姿态万千的动物,总有一款是你喜欢的
简爱德华子
采纳数:44 获赞数:6488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扩展资料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金果6333
推荐于2019-09-17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5.5万
展开全部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扩展资料:

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发生于公元前262年。

“纸上谈兵”的意思: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赵括纸上谈兵的启示:

只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一定会失败:只死读书,不联系实际,结果只能一事无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重拾真爱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11 · 会计师
重拾真爱
采纳数:176 获赞数:4733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赵括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