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 内容:上语文课时候的感受,400字,求大神!重赏 100

鲜活又虔诚灬小熊猫
高粉答主

2014-09-20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65万
展开全部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格外有精神的听着老师讲课。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讲第一课《古诗三首》其中由李白写的 独坐敬亭山 。老师先叫我们独自练习读这首诗。然后教我们抓住一些重点的字来读,从而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更有感情、更押韵。然后老师又帮我们解释一些我们不太明白的词语意思。老师还通过一些小提示来启发我们让我们去找诗中的重点词语,找到后,就帮我们去分析,如:诗中 相看 这个词诗人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最后老师给我们解释了整首诗的意思。  
整节课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找同学扮演诗中角色的环节。老师先讲解了规则,再给我们时间去想动作。同学们想好了以后,老师就邀请了几名同学出来表演。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稀奇古怪、非常滑稽的动作。同学们有的扮演鸟,有的扮演云有的扮演山,还有的扮演诗人。滑稽的动作配合有感情的诗朗诵引得 观众们 称赞不已  
我真希望以后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这么有趣!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是讲课!是上课感受
平时
手机用户45274
2014-09-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万
展开全部
我的感受很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丶丨鑫
2014-09-20 · TA获得超过10.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8144万
展开全部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高中语文教师,然而,却富于传奇色彩——
他,作为首席语文教师受聘于苍南某校,待遇不菲,并且,是礼贤下士的副校长李用金先生亲自用董事长的车子把他从郴州“接”来的。
他,1995年参加郴州市一中面向全国的教师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随即由耒阳一中调往郴州市一中,任教高中奥赛班的语文,成为该校奥赛班历史上最年轻,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语文教师。
他,连续教高三语文十二年,被人戏称为“高三专业户”。他的学生都感叹:听了廖老师的课,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语文,本来是多么有趣,多么奇妙,多么博大啊!
他,27岁时评上中一,34岁时评上中高。
他,一生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即使是床头也堆满了各种书籍;他下笔成文,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与人合著)数种;他吟诗作对,才思敏捷;他的书法、中国画也颇有造诣。
他有惊人的记忆力,《红楼梦》、《古文观止》中的大段原文往往脱口而出。
他从郴州一中辞职,到长沙、温州的贵族学校打工十年,每三年挣下一套住房。
……
作为他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我为他的教学魅力所吸引。我在努力地走近他,步入他精彩的教学天地。
都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步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几乎没有一个语文教师不发出慨叹:语文难教!有的语文教师甚至自我调侃:前世杀了猪,这世来教书;前世杀了人,这世教语文。这种黑色幽默自然包含了很多辛酸与无奈,然而,事物会不会还有它的另一面呢?语文真有那么难教吗?
当我真正读懂廖老师的时候,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语文教学的一些小小的秘密。

“他一节课什么也没讲”

那一年,他21岁,刚从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耒阳一中任教高中语文。那一天,他讲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第七、八章),教室来了很多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上课。起立。坐下。简单的开场白后,他忽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阿Q的故事”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然后便和学生们一起开始讲故事,他要求学生:选入课本中的两章(《革命》《不准革命》)的故事不必讲,只讲其余七章的。因他前两天就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气氛很好。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阿Q正传》有了大致的了解,收获不少。大多数听课者也觉得新鲜,可是,有一位老教师W先生,在听课的时候就一直在摇头叹息,对这种讲法大惑不解。下课后,W先生在办公室里语重心长地对廖老师说:“小廖啊,你这堂课什么都没讲啊,你的教学任务怎么能完成呢?”对这位老先生,廖老师是敬佩的,敬佩他的老黄牛精神,但对他的教学方法从来不敢恭维。一年后,这位W先生因母亲去世,远走S市奔丧,廖老师为他代了几天课,可谁能想到,当他回来时,学生却集体联名向校长写信,要求廖老师上他们的语文课。W先生十分沮丧,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的语文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一次,廖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讲着讲着,一学生突然问:“《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为什么我一点也读不懂呢?为什么我一点也不喜欢呢?”廖老师马上停止讲解,他说:“同学们,假如我现在为你们举行一个简单的《红楼梦》讲座,你们欢迎吗?”这时教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样吧,对于《红楼梦》,你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写在纸上,交上来,我尽力为你们作出解答。《红楼梦》,我读过两遍,红学著作也读过一点,相信一般问题还是能够解答的。”没想到,这样一来,课堂十分活跃,不少学生踊跃提问,廖老师都从容不迫地讲解。课堂收到了神奇的效果。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学生们不仅没有表现出其他科常有的厌倦情绪,反而要求老师继续讲完。
廖老师,一直都是大语文教学观的极力推崇者,,他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只会照本宣科,在教参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或不能讲授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无疑,他是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掘下了深深的坟墓。

他从不写教案教案

对于教师而言,不写教案,在今天的中国,肯定是个恶名,然而,正是这个“恶名”像影子一样缠了廖老师几年。他从郴州市一中愤而辞职,也多多少少与“不写教案”有关。
郴州市一中在管理方面有个“优良”传统,即非常重视教案的检查,课上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教案要写得工工整整。每次检查后,教务处都会张贴特大红榜,教案写得好的老师一定榜上有名,而写得不好的老师则会在大会上受到不点名的批评。可是,我们的廖老师不是教案写得不好,他根本就没有教案,这就不只是受批评了。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廖老师被“请”到了教务处。教务处内,迎接他的是F校长的一张冷冰冰的脸和一双愤怒的眼睛。
教务处内出现了争吵声,而且越来越激烈。最后,有人听到了廖老师激愤的“演说”:F校长,我再申明一下,一、检查教案没错,但你们这样强化教案检查、弱化校本教研的做法是愚蠢荒谬的,你们每次表扬H老师,可他的教学效果谁不知道是最差的?这本身就是讽刺。二、我不是没有写教案,我的教案全写在书上,难道你没看到我的书本上写得密密麻麻?三、你们对我的教学不满意为什么又长期安排我教奥赛班?四、关于要不要写教案,《中国青年报》上有讨论,您是不是可以看一下?
这场激辩不了了之。不久,就传来廖老师愤而辞职的消息。他远走长沙、温洲,但仍在教书。不过,他慢慢地变“乖”了,教案还是一个个地写好。他实在不想和那些领导作无谓的争吵了。可是,他对那种兴师动众的教案检查一直不以为然,他也从不为检查而写教案。他的教案,更多的是收集资料,供教学时参考。算不得真正的教案。
事实上,廖老师在对教材的钻研上,花去了大量的心血,经常因为一篇课文找不到分析的突破口而冥思苦想,寝食不安,有时候,又会为突然想到了一种好的教法而兴奋不已,彻夜难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探求教法,个中滋味,大概只有真正钻研的人才能体会到吧。那一年,他教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通读了原文不知多少遍,也翻阅了很多资料,但就是感觉讲解不知从何下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照一般的讲解法,即分析课文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但这样分析很快就会落入俗套,显得千篇一律,学生也一定不感兴趣。经过反复阅读文本,不断思索,最后他发现,这篇散文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很多语句本身就是诗!对!就从这个角度入手。这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廖老师始终认为,作业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解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至于教案写不写,以什么形式写,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廖老师从小就喜欢背诵,在“背诵”方面可以说练就了“绝活”,名言警句能背,唐诗宋词能背,名篇佳作能背,与知识点相关的不少例句也能背,所以,也可以说,他的不少教案都是写在肚里的。他说,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这样的课本身就打了折扣,也很搞笑。

讲写作,从不隔靴搔痒

和廖老师谈话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他总是妙语联珠。他经常说——
语文老师最怕像食客,自己做不了菜却总喜欢评价厨师的手艺;
语文老师讲写作理论头头是套,动起笔来却不如学生,这样的老师很搞笑。
只有体验到写作甘苦的人才有资格讲写作理论。
有些语文老师过节发条短信都是抄来的,自家有喜庆,却要请人写对联,这是不是笑话?
这种略带调侃式的精警语句还有很多。很多学生反映,廖老师的作文指导简短明了,但很有实效,我请教过他成功的经验,他总结如下:
其一,我自己有写作经验,所以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会泛泛而谈。
其二,我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原则上自己先写一遍。
其三,我喜欢研究大师的经典,懂得经典的魅力在于千变万化,所以从不把学生的作文训“死”。
其四,我的作文训练,从来都是抓大放小,重在培养兴趣,学生只要能完成作文,都会得到鼓励。文章只要能中心明确,有一定的内容,层次分明,语句基本通顺就在80分以上。我绝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修改学生错别字、病句和没完没了的批改中。
对于这些,我其实是早有所闻的,他曾经十分激烈地反对某教师讲解作文时告诉学生“议论文有十五种开头法”这种教法,他对学生捧着厚厚的《中学生作文指导》阅读也非常反感。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多读,多背,多写,然后总结一点规律,你的文章就会写好!
最反感“工具论”
猛烈抨击荒谬的”工具论”

上个世纪有一段时期,语文是工具的所谓“工具论”甚嚣尘上,廖老师一听到“工具论”就生气,他说,语言是工具,但语文岂止是工具!把语文看成是工具,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愚昧无知。语文是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今天之所以落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效果极差”这一种尴尬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工具论”在作祟。基于这种教学理念,廖老师大胆地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我们看看他的课堂吧。
他绝不会肢解课文,绝不过多地分析一字一词的妙处,从不讲段落大意;他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他认为好的段落,就叫学生立即背诵下来。
他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课堂上书声琅琅。
他常常在三尺讲台上进行学术讲座。
他的学生明白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经典。
他的学生不会因为读了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后而仇恨司马光,因为他告诉学生,司马光也是一代伟人,只是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同而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的变法本身也有脱离实际的一面
他的学生会模仿《新月集》创作新诗。
他教过学生写格律诗和对联。
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背完《长恨歌》。
他曾多次在课堂上介绍国学大师钱钟书、文怀沙。
他曾指导学生彭杰在班上开讲座,讲述霍金的《时间简史》。
……
今天,谁也无法统计中国有多少种语文教学法,但我想一种教学法是否科学合理,至少要考虑如下因素:它是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有兴趣?它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里?自然,廖老师既不是什么名家,更不是什么大家,他只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但他的课确实给沉闷而泛味的语文教学吹来一丝新鲜的空气,给每个语文老师多多少少有一些启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