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从什么时候与公历统一在一起的,就是像每年的清明和冬至都有固定的日期,这是为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定朔定气的立法,而现行公历叫做格里历,与1582年10月15日实行。与现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的换算规定为: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里历10月15日,从4年1闰改为400年97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而农历结合阴阳历的两部分,是定节气的立法,规定冬至为农历十一月的一天,没有误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但现行公历是平历,采用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规定简单明了,便于推算,但准确性较差,春分点会在几天内移动,时间长了会漂移,经过3333年有一天的误差。举个例子,过了33330年,若按现行公历可能4月15日清明节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以春分作为回归年的起止点,而中国的农历是冬至(历算,不是民用)。节气与公历统一在一起的是阳历,大家都是阳历的一种,但公历有误差。只是有点近似罢了。所以你会发现清明和冬至都有固定的日期段(考虑到现行公历的闰年设置,日期段为前后3天)。
定历与平历的区别举个例子,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平历的历法,而我们假设把公历做个处理(打个比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改春分固定在3月21日,若两个春分所在日期间隔365日就不闰,否则闰在2月29日,这就是定历的历法。定理的特点是准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
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代采用了更先进的天文算法,但历法基本没有变,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附:农历其本历法:
1.以朔日为月首,定为初一日(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 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即日食必定发生在初一日,初一日未必有日食。例如2009年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有日食)。
2.以冬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3.以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建子,为历算岁首。
4.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1个月,则无需置闰,随后安排农历十二月,次年正月、二月、三月……十月,正月为民用年首,建寅。
5.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2个月,则需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6.农历以东经120°为计算的子午线,即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
例如:
2008年冬至至2009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从农历2008年 十一月开始的第八个月。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08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08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09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09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09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09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09年 闰五月 (无中气);
农历2009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09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09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09年 十月 (小雪中气);
又例如:
2032年冬至至2033年冬至间隔11个月,无需置闰,虽然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2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32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33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33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3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3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3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3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3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3年 八月 (无中气);
农历2033年 九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3年 十月 (霜降中气);
再例如:
2033年冬至至2034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虽然有两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但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3年 十一月(小雪中气,冬至中气);
农历2033年 闰十一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雨水中气);
农历2034年 正月 (无中气);
农历2034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4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4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4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4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4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34年 十月 (小雪中气);
至于腊月和正月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冬至、大寒、雨水间隔时间短,闰月概率很少。最近的闰正月为2262年,最近的闰腊月为3358年。
2262闰正月初一(公历2262年2月20日)
2262闰正月廿九(公历2262年3月20日)
3358年闰腊月初一(公历3359年1月21日)
3358年闰腊月廿九除夕(公历3359年2月18日)
定历与平历的区别举个例子,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平历的历法,而我们假设把公历做个处理(打个比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改春分固定在3月21日,若两个春分所在日期间隔365日就不闰,否则闰在2月29日,这就是定历的历法。定理的特点是准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
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代采用了更先进的天文算法,但历法基本没有变,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附:农历其本历法:
1.以朔日为月首,定为初一日(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 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即日食必定发生在初一日,初一日未必有日食。例如2009年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有日食)。
2.以冬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3.以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建子,为历算岁首。
4.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1个月,则无需置闰,随后安排农历十二月,次年正月、二月、三月……十月,正月为民用年首,建寅。
5.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2个月,则需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6.农历以东经120°为计算的子午线,即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
例如:
2008年冬至至2009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从农历2008年 十一月开始的第八个月。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08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08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09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09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09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09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09年 闰五月 (无中气);
农历2009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09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09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09年 十月 (小雪中气);
又例如:
2032年冬至至2033年冬至间隔11个月,无需置闰,虽然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2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32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33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33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3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3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3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3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3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3年 八月 (无中气);
农历2033年 九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3年 十月 (霜降中气);
再例如:
2033年冬至至2034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虽然有两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但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3年 十一月(小雪中气,冬至中气);
农历2033年 闰十一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雨水中气);
农历2034年 正月 (无中气);
农历2034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4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4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4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4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4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34年 十月 (小雪中气);
至于腊月和正月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冬至、大寒、雨水间隔时间短,闰月概率很少。最近的闰正月为2262年,最近的闰腊月为3358年。
2262闰正月初一(公历2262年2月20日)
2262闰正月廿九(公历2262年3月20日)
3358年闰腊月初一(公历3359年1月21日)
3358年闰腊月廿九除夕(公历3359年2月18日)
展开全部
节气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很好理解,中国古代并不只有阴历一种历法。
节气和阳历(公历)能对应上是因为节气也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制定的一套历法,但它与阳历也是不同的两种历法,并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而且节气一般都是指一段时间(两三天时间),并不是特指某一天,至于现代的日历上为什么这么标,不排除有些将错就错的味道在里面。
在我们的风俗中来体现为:做清明(扫墓)并不是只限于清明节这一天的,而是清明节气,也就是4月5日左右;其他如做冬至、做月节皆是如此
节气和阳历(公历)能对应上是因为节气也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制定的一套历法,但它与阳历也是不同的两种历法,并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而且节气一般都是指一段时间(两三天时间),并不是特指某一天,至于现代的日历上为什么这么标,不排除有些将错就错的味道在里面。
在我们的风俗中来体现为:做清明(扫墓)并不是只限于清明节这一天的,而是清明节气,也就是4月5日左右;其他如做冬至、做月节皆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准确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阴历和节气,而不是阴历。说“阴历”是一种通俗的叫法。
现行的公历那是从辛亥革命后1912年开始的。因为中国的节气与西方的公历反映的都是太阳运行周期,所以他们是不约而同的具有统一性。那么统一在一起的时间也应该是1912年开始的。
现行的公历那是从辛亥革命后1912年开始的。因为中国的节气与西方的公历反映的都是太阳运行周期,所以他们是不约而同的具有统一性。那么统一在一起的时间也应该是1912年开始的。
追问
那阴历中有闰平年的区别,那在时间上和阳历好像经常有间隔,那么公历当中的清明节和阴历的清明是一个概念吗?现在的清明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关于农耕,它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公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而人们也是根据气候变化来劳作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每15天就是一节气,最
多差个一两天,今年的清明节是农历3月初3
多差个一两天,今年的清明节是农历3月初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