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名著《哈姆雷特》考点归纳 拜托各位啦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6-12-01
展开全部
【作家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少年时,曾经富裕的家庭家道中落,再加上首都伦敦(主要是伦敦剧团一年一度到斯特拉福巡回演出激起了他对戏剧艺术的浓烈兴趣)的吸引,莎士比亚只身奔赴伦敦。在伦敦,他当过戏院马厩的看马人,剧场里的清洁夫和舞台上的临时演员,这使他对剧院内外的一切逐渐熟悉。生活的磨练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这一切,都为他1590年开始的戏剧创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创作背景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年。当时,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以“人”为中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取代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人们对教会的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溺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
本剧地位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四大悲剧之一。(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故事梗概】
在动荡不安的丹麦,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被权势所诱惑,弑兄夺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他的侄儿——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在国外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哈姆莱特回到祖国,受到父亲鬼魂的提醒,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准备报仇。因为昔日的情人和朋友都成了克劳狄斯的密探,哈姆莱特于是装疯来试探敌人的动向。因为听到叔父的忏悔,哈姆莱特犹豫不决,未能及时下手复仇。在对王后乔特鲁德的痛斥过程中,哈姆莱特误杀了在旁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而此人正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因为父亲身死,奥菲莉娅发疯并溺水身亡,哈姆莱特在她的墓前悲痛不已。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在宫廷中举行决斗。克劳狄斯事先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欲置其于死地。在最后的决斗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同归于尽,死前他杀死了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以前者为主,后两者为辅交错发展、主次分明,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关键剧情
第三幕第一场:哈姆莱特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出现,标志着他内心的犹豫、混乱,对动荡的局势、不公的社会以及自身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接着奥菲莉娅在父亲波洛涅斯的指使下来试探哈姆莱特的心意,哈姆莱特装疯应对,两人之间产生裂痕。
第三幕第二场:哈姆莱特让一班伶人在宫廷里演戏,剧情就是新国王和王后合谋害死了老国王。他用这场剧来试探叔父。通过这场“戏中戏”,哈姆莱特验证了父亲的鬼魂告诉自己的真相,知道了杀父凶手正是叔父克劳狄斯。
【作品主旨】
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人物形象】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父亲是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母亲是圣母一样的纯洁女性。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王子”。剧本一开始,乾坤颠倒,大厦已倾,哈姆莱特承受打击、精神颓唐,对现实社会和人性都产生了怀疑,变成“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他在复仇与否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王子”。总的来说,三种形象的叠加,构成了一个怀抱理想又壮志难酬的悲剧形象。
【艺术特色】
首先,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深度。
莎翁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命运”)之间的冲突,而是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因此,莎翁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其次,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
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
再次,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课后思考】
简述《哈姆莱特》一剧中三条线索的设置,并说明这样的戏剧结构安排有什么样的好处。

答案: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以前者为主,后两者为辅交错发展、主次分明,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3229王
2011-03-23 · TA获得超过20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7万
展开全部
《欧也妮.葛朗台》这些外国名著不是热门,看看电影,了解了解背景和人物性格就好了,再记住一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的重要情节。《红楼梦》很重要,人物多,情节复杂,诗词也很多,要是考得细那真是没办法,没有时间看原著,就看看市面上有没有导读的那种书。《三国演义》也是人物很多,各种战役,计谋也很复杂,最好看原著,实在不行就记住一些有关主要人物的重要情节(听上去象是废话),也可以关注一下出题人的取向,比如对农耕文明有眷顾,对现代文明反思,那考《边城》不错。
每年高考都在调整,08年加试最后一题考了文本的概括归纳,考生都针对性地练习,结果09年考了文本的分析鉴赏,很多考生不太会做。注意历年的高考题,分析趋势,看看名著是考背景,人物,还是情节,还要听老师的话。是人都会忘记的,别害怕,三年后谁知道会怎么考,祝你好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1015755376
2012-07-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74
展开全部
《欧也妮.葛朗台》这些外国名著不是热门,看看电影,了解了解背景和人物性格就好了,再记住一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的重要情节。《红楼梦》很重要,人物多,情节复杂,诗词也很多,要是考得细那真是没办法,没有时间看原著,就看看市面上有没有导读的那种书。《三国演义》也是人物很多,各种战役,计谋也很复杂,最好看原著,实在不行就记住一些有关主要人物的重要情节(听上去象是废话),也可以关注一下出题人的取向,比如对农耕文明有眷顾,对现代文明反思,那考《边城》不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