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帮我,高考语文2卷现代文阅读和句子仿写压缩扩写怎么样才能得分和这些答题技巧 50
我是黑龙江考生高考使全国2卷今天是第二次模拟,语文2卷的现代文阅读和句子仿写压缩扩写根本就没答做这些题很没有感觉的很郁闷啊没有思路感觉也答不上点的谁能帮帮我还有50天高考...
我是黑龙江考生 高考使全国2卷 今天是第二次模拟, 语文2卷的现代文阅读和句子仿写压缩扩写根本就没答 做这些题很没有感觉的 很郁闷啊 没有思路 感觉也答不上点的 谁能帮帮我 还有50天高考 我应当怎么训练这些题呢 怎么样能答到得分点上呢 这些题有什么答题技巧呢
大家帮忙啊 谢谢大家 谁要是能解决我这个问题 我悬赏200分
我的目标是语文高考100分 选择题能答20来分 作文能答45分
现代文阅读和句子仿写压缩扩写就37分 这些不拿分 怎么办啊
我怎么才能达到我的目标呢 展开
大家帮忙啊 谢谢大家 谁要是能解决我这个问题 我悬赏200分
我的目标是语文高考100分 选择题能答20来分 作文能答45分
现代文阅读和句子仿写压缩扩写就37分 这些不拿分 怎么办啊
我怎么才能达到我的目标呢 展开
展开全部
现代文的阅读,我前段时间教高考语文的时候专门训练过学生,虽然有一些技巧,你可以参考这里【现代文阅读要领】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述题占二十分左右,许多考生得分不尽如人意,常常看作自己的失分坡、伤心岭,同时也成了高考语文拉大考生分数距离的杀手锏。下面笔者针对高考广东卷出现的问题,对答题要领简要予以总结,以提醒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文本理解透彻 答案准确无误
能够透彻地理解文本,其中包括把握题目、线索、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写的人或物、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以及表现手法,这是做好所有主观表述题的前提,更是准确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关键。考生可以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理清了,把握文本主旨也就轻而易举了。从往年的高考来看,许多考生就是因为这个关键的前提问题没有解决好,给后面的答题造成了诸多的失误。
同样,2005广东卷许多考生就是因为对文本理解不透,造成答题不准或错误。考生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把握脉络:开头引出“壶口的黄河”,凸现中心,接着抒写所见所闻和所感,末段总结全文。明确中心:通过壶口的黄河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对母亲河的礼赞之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生命不息、奔腾不止、永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第16题就不难回答出其巧妙的构思,第17题、18题就不难看出与主旨的联系,第19题就不难确定回答问题的有效区间。再如第20题: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但更是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明确句子要求回答的要点后,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有关的语句以及中心,再注意文下注释,则不难定出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但许多考生回答不准确或遗漏要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此句在文本中的作用理解不透。
题旨内涵明确 要点表述全面
首先,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其中包括两种情况:
有的题目要回答的要点是什么或有几个要点,是显性的。如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其中“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两句就明确告诉考生写“壶口的黄河”是层层引出的,再对照原文则不难回答出层进和对比;再如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就告诉考生不是直接写,而是间接来写,侧面来写的枝念,再对照文本,可准确回答出侧面烘托、渲染。
有的题目所要求回答的要点是隐性的,需要仔细斟酌。如第20题所理解句子本身的要点需要先分解为①为什么“为黄河作传”?②怎样行搭搜才是“中国人的自传”?③为什么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另外,最常见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对文中词、句、段的“原因、作用、目的、好处”等方面的考查,回答此类题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包括形象、情感、主题、观点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结构、表达技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例如第16题的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其中前面的手法和末句结构方面的“总领全文”是属于形式上的,其余是内容上的;第17题答案是(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档历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此题如果没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问,考生回答时也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
其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例如第18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对任何一句话的理解都不能离开它在文中的特定的位置与作用。所理解的句子是个承接句,本段是强调壶口黄河雄浑的气势,而下一段是写黄河在壶口受地势的影响,大自然仅仅只给了它一个小小的壶口以供宣泄,所以要点必须包括下段的描述,所以答案是(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但许多考生不能对应材料遗漏了第二个要点。再如第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回答此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本结构内容是关键。正确答案是:(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但许多考生回答此题时能讲出一两点答案中的意思,要点不全,其实答案就在于对文本中3至8段的梳理、概括,尽可能运用“文中语”来表达就可以。
转换句子角度 做到表述得当
在注意高度概括的时同,答题一般要求用陈述句,而材料中的反问句、否定句等句式中常常包含着答案的要点,所以必须注意转换角度,做到与提问角度相一致。另外,回答时也不能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如第19题,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答案第(1)和(4)需要高度概括,而第(3)点需要把“黄河的自信和决心”句中的象征的本体“黄河”转换为文本主旨所要赞扬的“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第(2)点需要把“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中的象征本体“自然”转换,又需要进一步高度概括。
【现代文阅读要领结束】
文本理解透彻 答案准确无误
能够透彻地理解文本,其中包括把握题目、线索、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写的人或物、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以及表现手法,这是做好所有主观表述题的前提,更是准确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关键。考生可以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理清了,把握文本主旨也就轻而易举了。从往年的高考来看,许多考生就是因为这个关键的前提问题没有解决好,给后面的答题造成了诸多的失误。
同样,2005广东卷许多考生就是因为对文本理解不透,造成答题不准或错误。考生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把握脉络:开头引出“壶口的黄河”,凸现中心,接着抒写所见所闻和所感,末段总结全文。明确中心:通过壶口的黄河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对母亲河的礼赞之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生命不息、奔腾不止、永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第16题就不难回答出其巧妙的构思,第17题、18题就不难看出与主旨的联系,第19题就不难确定回答问题的有效区间。再如第20题: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但更是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明确句子要求回答的要点后,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有关的语句以及中心,再注意文下注释,则不难定出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但许多考生回答不准确或遗漏要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此句在文本中的作用理解不透。
题旨内涵明确 要点表述全面
首先,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其中包括两种情况:
有的题目要回答的要点是什么或有几个要点,是显性的。如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其中“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两句就明确告诉考生写“壶口的黄河”是层层引出的,再对照原文则不难回答出层进和对比;再如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就告诉考生不是直接写,而是间接来写,侧面来写的枝念,再对照文本,可准确回答出侧面烘托、渲染。
有的题目所要求回答的要点是隐性的,需要仔细斟酌。如第20题所理解句子本身的要点需要先分解为①为什么“为黄河作传”?②怎样行搭搜才是“中国人的自传”?③为什么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另外,最常见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对文中词、句、段的“原因、作用、目的、好处”等方面的考查,回答此类题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包括形象、情感、主题、观点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结构、表达技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例如第16题的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其中前面的手法和末句结构方面的“总领全文”是属于形式上的,其余是内容上的;第17题答案是(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档历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此题如果没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问,考生回答时也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
其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例如第18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对任何一句话的理解都不能离开它在文中的特定的位置与作用。所理解的句子是个承接句,本段是强调壶口黄河雄浑的气势,而下一段是写黄河在壶口受地势的影响,大自然仅仅只给了它一个小小的壶口以供宣泄,所以要点必须包括下段的描述,所以答案是(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但许多考生不能对应材料遗漏了第二个要点。再如第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回答此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本结构内容是关键。正确答案是:(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但许多考生回答此题时能讲出一两点答案中的意思,要点不全,其实答案就在于对文本中3至8段的梳理、概括,尽可能运用“文中语”来表达就可以。
转换句子角度 做到表述得当
在注意高度概括的时同,答题一般要求用陈述句,而材料中的反问句、否定句等句式中常常包含着答案的要点,所以必须注意转换角度,做到与提问角度相一致。另外,回答时也不能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如第19题,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答案第(1)和(4)需要高度概括,而第(3)点需要把“黄河的自信和决心”句中的象征的本体“黄河”转换为文本主旨所要赞扬的“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第(2)点需要把“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中的象征本体“自然”转换,又需要进一步高度概括。
【现代文阅读要领结束】
展开全部
现代文阅读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坦仔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2.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4.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5.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敬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6.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句子仿写压缩扩写
23.缩写(如归纳大意、写成简讯、写成一句话新闻等)
首先注意读懂题意,然后注意要点(语段的中心句、句子的主干)归纳完整,最后对照检查字数和其他要求。
24.扩写或仿写(如给予词语,进行语句扩展)
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亮信唯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仿写题则注意“形”、“神”兼备,而不要顾此失彼。
25.改错。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然后按要求完成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坦仔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2.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4.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5.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敬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6.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句子仿写压缩扩写
23.缩写(如归纳大意、写成简讯、写成一句话新闻等)
首先注意读懂题意,然后注意要点(语段的中心句、句子的主干)归纳完整,最后对照检查字数和其他要求。
24.扩写或仿写(如给予词语,进行语句扩展)
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亮信唯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仿写题则注意“形”、“神”兼备,而不要顾此失彼。
25.改错。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然后按要求完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现代文阅读做题指要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猛旅亩;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枝森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镇缺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相当大比重,是高考试题中拉开分数档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学生做题时感到难以把握,就连教师辅导复习时也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一点关于解答阅读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和难点是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主要是指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
[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猛旅亩;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枝森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镇缺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相当大比重,是高考试题中拉开分数档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学生做题时感到难以把握,就连教师辅导复习时也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一点关于解答阅读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和难点是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主要是指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
[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