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振铎写《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时代背景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永嘉,1958年10月18日出国访问固飞机失事遇难。1918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专科学校。“五四”运动中,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声》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以后又参与成立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1921年从铁路专校毕业后到上海,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2年接替沈雁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出游欧洲英法等国,1931年起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35年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曾主管过图书馆工作,对文献收藏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烦注了心力,取得很大成绩,例如曾于1950年主持图书分类法座谈会,提出集体编制分类法的主张,为中国现代分类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郑振铎喜好藏书,收集图书不遗亲力。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地部尽力搜访。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已有藏书100多箱,计2万多册。其中大半在上海毁于战火。抗日战争前夕,他留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四处奔走,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献。他藏书注重实用,为用而藏。所收偏重于文学著作,对诗经、楚辞、明清人文集、戏曲、弹词、宝卷、版画等图籍收集尤其齐备。经过几十年努力,藏书积至1。7万多种,近10万册。北京图书馆所编《西谛书目》可见其收藏概貌。他很重视版本考订,每收一书,必详读深究,并撰写题跋。所写题跋六部分已收入《劫中得书记》(1956)和《西谛书话》(1983)。他还亲自编写书目,有《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1937)、《西谛所藏散曲目录》(1937),以及《西谛所藏弹词目录》、《清代文集目录》(均未刊)等。他还收藏有大量书目及目录学著作,仅北京图书馆普通线装书库一处就收有他的书目500多种。在他去世后,其全部藏书已由家属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郑振铎同志在二十年代被迫只身离开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时写的。细读这篇课文,作者的真挚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我们又怎样把这种感情让学生有所体会呢? 我们知道郑振铎同志(1898—1958)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五四”运动后,他和茅盾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从“五卅”运动到“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期间,和茅盾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
郑振铎喜好藏书,收集图书不遗亲力。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地部尽力搜访。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已有藏书100多箱,计2万多册。其中大半在上海毁于战火。抗日战争前夕,他留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四处奔走,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献。他藏书注重实用,为用而藏。所收偏重于文学著作,对诗经、楚辞、明清人文集、戏曲、弹词、宝卷、版画等图籍收集尤其齐备。经过几十年努力,藏书积至1。7万多种,近10万册。北京图书馆所编《西谛书目》可见其收藏概貌。他很重视版本考订,每收一书,必详读深究,并撰写题跋。所写题跋六部分已收入《劫中得书记》(1956)和《西谛书话》(1983)。他还亲自编写书目,有《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1937)、《西谛所藏散曲目录》(1937),以及《西谛所藏弹词目录》、《清代文集目录》(均未刊)等。他还收藏有大量书目及目录学著作,仅北京图书馆普通线装书库一处就收有他的书目500多种。在他去世后,其全部藏书已由家属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郑振铎同志在二十年代被迫只身离开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时写的。细读这篇课文,作者的真挚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我们又怎样把这种感情让学生有所体会呢? 我们知道郑振铎同志(1898—1958)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五四”运动后,他和茅盾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从“五卅”运动到“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期间,和茅盾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
展开全部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别了,我爱的中国》节选自他赴欧洲旅行时写的《离别》。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为了保存斗争力量,于当年5月暂时离开祖国前往法国巴黎。当时作者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他希望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甚至对此离开祖国的行动,严厉地自责为“罪人”。但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回来“以更勇猛的力量”投入战斗,又不得不暂时离别。文章正是这样体现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深沉细腻的热爱祖国赤子之心。把自己称作“罪人”,正是作者自责自谦的表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为了保存斗争力量,于当年5月暂时离开祖国前往法国巴黎。当时作者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他希望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甚至对此离开祖国的行动,严厉地自责为“罪人”。但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回来“以更勇猛的力量”投入战斗,又不得不暂时离别。文章正是这样体现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深沉细腻的热爱祖国赤子之心。把自己称作“罪人”,正是作者自责自谦的表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