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归纳... 要包括经济、政治制度!!

 我来答
fgwang1997
2011-03-24 · TA获得超过44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6万
展开全部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创立: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中央职官的设置,设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相权被逐步分解的结果。两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到隋唐时,独相制发展为群相制。
  (职能: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
  ③尚书省(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六部之首)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
  D、兵部: 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地位:①三省: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机构
  特点:
  ①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级较低。
  作用:
  ①对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皇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对后世: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这种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背景: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隋唐时期,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地主阶级中吸引人才参与政权,巩固统治。
  ③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通过科举获得相应的地位,科举制就是这种封建经济在上层建筑的体现。
  含义: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目的:笼络读书人,巩固封建王朝
  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承隋制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地位)
  作用:积极: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B、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②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消极:
  ①是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②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控制,特别到明清时期更是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④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⑤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租庸调制
  (1)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背景:北魏实行租调制
  (2)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
  ①背景:沿用北魏实行租调制
  ②内容:
  A、租调数量比北周轻
  B、农民服役时间短
  C、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实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3)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改革的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②原因:
  A、唐吸取隋亡的教训;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C、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③内容:
  A、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丁税”)
  B、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户税)
  C、庸: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形成了完整的租、庸、调制(代役税)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A、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国家富强起来。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
  产生背景:天宝年间,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目的:直接: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政府收入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时间: 780年
  人物: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主要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
  ①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② 简化了税目
  ③ 征税时间较固定
  作用:
  ①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宋朝
  宋立国之后,当政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政治架构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以科举制建立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既打破门阀托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决官僚世袭制的弊端。虽然自隋代就开始了科举制度,但这一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在宋代,准入条件的降低,选拔人数的增加,科举制度作为国家开科取士的手段实施,使宋代很快进入了士大夫时代。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使文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唐季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由于宋代皇帝 都比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言官都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当面和皇帝争执,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使得宋代的大臣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采取文臣治国,兵权集中于中央,使宋朝的中央政府拥有比过去朝代更大、更有效的权力。权力实际上更集中。其次,由于宋廷采取更宽松、更开明的政治手腕,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大。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工艺上的繁荣与先进。
  宋朝的工商业政策及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并不过分强调以农为本,宋代的商贸都十分发达。有宋一代,由于边境问题一直不断,岁币一直是朝廷一项经常性支出。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也需要国家有足够的收入才能负担。在国土面积较汉唐减少的情况下,支出却大幅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源显得十分重要。显然,依靠土地收入肯定有限,土地税赋过重不能养民,国家岁入过低又不能支撑政权。发展贸易,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北宋的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地位显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南宋是靠贸易立国的。贸易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宋朝时期,我国的治金、采矿、陶瓷工业已经十分发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因为工商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在宋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北宋时期,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产量(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Robert Hartwall)根据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铁产量大致在7.5-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5-5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在14-18万吨之间,因此宋代中国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首都开封已经是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这种规模就是在今天也是了不起的),百姓做饭烧的是煤而不是柴草(宋代的煤产量无疑是居世界第一,而且开采技术非常先进)。由此可见当时的工业水平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准。宋朝国家财政收入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逐步迈进。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的“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采用纸币----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正式由政府出面设立交子务,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这种便利的货币。西方最早的纸币是1661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的,但这家银行很快倒闭。至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正式使用纸币,比中国晚了700年左右)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在宋代,商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数量
  的大量增加。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商业更是异常发达,据一些学者统计,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在城市周围和乡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市。这种集市在岭南称为“墟市”,北方称为“草市。”这些集市又被总称为坊场,它们遍布全国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交换网络,所有这些都表明,宋代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宋代的海外贸易也是空前繁荣,根据周去非《岭外代答》等资料记载,与宋朝保持通商贸易的国家达到50多个,因而宋代海外贸易范围较前代大大扩大。当时中国的商船不仅坚实耐用,而且船体庞大,据《梦梁录》记载,宋代大的海商所用的船可以容纳500-600人。更重要的是,出海的商人掌握了全世界最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从而使海外贸易得到了巨大发展。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与工艺,因此,宋代中国技术方面显著领先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都成熟和开始于宋代,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经济高度发展与繁荣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元朝
  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有中书省,此外还有枢密院、御史台、司农司、宣政院、将作院、通政院及五卫亲军等。其中,中书省总领政务及百官,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防务与作战,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专门监察官吏腐败与渎职事宜。

  元朝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即今天的省级区划制度,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省(河北与山东西部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制度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巨大革命,对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朝继承与发扬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超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刺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

  在元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鼓舞之下,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的香料、药材等物质大批舶至中国,以至“来华商贾不绝于途”;而中国著名的丝绸、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远赴欧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