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葬歌》选自哪

 我来答
文似花海
高粉答主

2016-01-02 · 请你品味精彩故事
文似花海
采纳数:14108 获赞数:11878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也许》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出自诗集《死水》,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
出 处诗集《死水》
一落笔,诗人即用“也许”,虚化爱女夭亡的事实。本着对女儿平日活泼娇憨情态的清晰记忆,诗人不忍接受女儿亡故的冰冷现实,他但愿爱女一如平日,只是娇哭既倦,香甜酣眠;本着对女儿的悉心呵护,诗人不许鹰啼蛙鸣、蝙蝠乱飞,以免搅扰女儿酣眠。但臆想毕竟抹不掉事实,鹰啼蛙鸣、蝙蝠翻飞这些景象,还是把事实的冰冷浇入了诗人的心。在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诗人强忍悲哀,张开温暖的臂膀,像以往呵护女儿的生一样,呵护着女儿的死,保其天真,护其安详。

第二节,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父爱,为女儿守望彼岸的宁静。连阳光、清风,他都嫌怨;他要用一伞青松蔽护女儿的安眠。但同时, 阳光,清风,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反衬着死亡的冰冷沉寂;那一伞松荫,恰是爱女长眠于斯的标志。所以,诗人为女儿营造彼岸的宁静时,心底实强忍着硬生生的痛。

第三节,在前文虚化女儿死亡事实的基础上,诗人对这一事实作了美化。诗人设想女儿在地底下,依然保持着在世时的天真与好奇,聆听大自然的奇妙音乐,陶醉在欢快愉悦中。诗人还拿自然天籁与人间的咒骂声作对比,借此抚慰女儿,也抚慰自己:或许在宁静的阴间,比在污浊吵杂的人间更能保持品性的天真和灵魂的纯洁,能比活在丑陋的人间要好些。

第四节是诗人思想感情的高潮。一方面,父亲对女儿的慈爱发展到了高潮——诗人倾尽慈爱,悄声劝慰,仿佛安抚女儿入眠,好让她进入恬静的梦乡;而另一方面,诗人的丧女之痛也发展到了高潮——黄土撒落,纸钱飘飞,女儿死矣!两股感情,纠结涌荡。诗歌到此,言已尽,而情不可终;诗人此刻,柔肠寸断,心肝俱碎。

痛失爱女,诗人内心的凄切悲怆,岩浆般涌荡奔突。然而,父亲对女儿疼爱呵护的温情,伴随了女儿的生,也要伴随女儿的死;女儿的生命曾那么鲜活,女儿的灵魂是那么纯洁,诗人怎肯用冰冷的“死”来玷辱她?何况,在艺术上,诗人崇尚锤炼,讲求蕴藉。故诗人敛住悲怆,将它掩抑在对女儿的爱之下。因沉浸着浓郁的悲哀,父爱更显真挚凝重;因掩抑在温厚的父爱下,悲哀更显蕴藉深沉。因此,诗的意象、意境童话般纯净,诗的韵律眠歌般舒缓;整首诗,散发着淳厚的凄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