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舰炮装弹时,下面为什么要加棉花?
看过关于二战时候武器装备的一些资料,来简单做回答,先说结论。
舰炮装弹时候是不会加棉花的。根据题主的内容来猜测,题主说的跟棉花有些类似的白色纤维物质其实是棉火药。不过被误识别也正常,棉火药的物理性质跟棉花基本一致,但是爆炸威力是黑火药的两到三倍。
介绍一下棉火药的化学特性。
棉火药 学名:纤维素硝酸酯,旧称:硝化纤维、硝化棉。
硝化棉可以用于军事,火棉的燃爆速度非常快,如果制成炮弹,那么在发射出炮筒之前就会爆炸,非常不安全。但是,用醇-醚混合溶剂处理并碾压成型后,其燃爆速度就能明显减慢,可以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或者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分。
以上,希望可以帮到题主。
一般老式的前装炮,就是直接倒火药的那种,有一样工具就是长杆头部装棉花团做的,在每一次发射完毕后都要从炮口捅几下,第一作用是清渣,第二作用是灭火,炮膛温度高(多打几发内部都烧红了,有的炮兵在操作时棉花还要沾水给火炮降温)或者过去的老火药燃烧率和燃烧速度都不行,里面还有火星,二次装填的时候,火药直接就引爆,伤到装填手,所以有了这样清理炮膛的工具,但是进入后装炮的时代后,这东西只是火炮维护保养才用一用,您能不能把那个装填棉花的照片或者视频给俺看看涅?俺也很好奇。
那是丝绸包裹的发射药
包棉火药是一种白色的纤维状物质,物理性质与棉花基本相同,它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2~3倍,学名纤维素硝酸酯,旧称硝化纤维、硝化棉。
现代武器的威力在不断升级,但是现阶段的舰炮的口径倒是变得越来越小,而在二战时期,海军最喜欢装备的武器就是大口径舰炮,在当时只有大口径才是威力凶猛的象征。那么这时候的大口径舰炮的装填机制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多以半自动填充为主,火药包必不可少。
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名词,即大口径。多大才能被叫做大口径呢?而能被这么称呼的,只有口径达到130mm以上的才有资格。在当时各国都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炮弹的杀伤力,奈何技术有限,无法提高炮弹质量,因为当时还没有贫铀,因此提高杀伤力就只能采取增大口径的方法,而口径越大说明炮弹越重,破坏力越高 。而这时大多舰炮都不是自动装填的,并且弹丸和火药分家。
第一步是先将弹丸推进炮管里。而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通过吊装将其放进炮管尾部,通过推弹杆将炮弹推入炮膛。第二步就是将发射药加装火药缶,进行防火防爆处理,推进药筒。发射药本身就进行了包衣处理,就是为了防止火药出现受潮、氧化等现象。最后一步,点燃发射药从而推动弹头射出。口径越大,所需要的发射药就越多。像二战时大名鼎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那可真是超大口径了,其采用的是MK7型406毫米舰炮。它的装弹方式也并非全自动,只是半自动化,而它的一发炮弹则需要6包发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