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贮财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视为“财”都宜“贮”之,以保来年财源滚滚,吉利昌 盛。
抢银水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东一带、川西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争相早起担井水,称为抢银水。民间认为:谁最早担回水,谁这一年就会最兴旺发达。满缸清银水,象征财源涌进。有的地方还用抢回的银水烧茶,献于堂屋的神龛之下,祈求神灵保佑发财。
烧头香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旧时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到寺庙上香。大年初一,许多人竟相赶早,争着到届里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好运。
成都灯公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赏灯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新灯会在保留原来灯节特色基础上,从品种、式样、规模、影响等方面都大大发展了,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
自贡恐龙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自贡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届时,自贡市人民公园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灯会使用的灯具中有传统的纸扎彩灯、绢花彩灯、玻璃彩灯,还有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灯、霓虹彩灯、水下彩灯、低压流水灯、气体放电灯、程序控制灯等。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影视故事、民风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灯造形中,恐龙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并蜚声海内外。亥习俗现仍流行。
成都花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天举行。由成都花市演变而来。成都花市在唐宁时便十分兴盛,举办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开,最堪游赏。届时,远近的花农们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异卉运到成都,集中展览和出售。花会期间,成都及附近区县的名小吃均入园摆摊设点,供游人品尝。
雨水节回娘屋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该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梓潼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又称梓潼大庙庙会。流行于梓潼县一带。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后举办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来,该习俗重新流传,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观赏和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及旅游观光为主。
春社踩桥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瞧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瞧水场,到太平桥进行踩桥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都江堰市。每年清明节举行放水大典。
张爷会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相传该日是张飞的诞辰。届时,屠户门纷纷备好祭品,前往庙中祭祀叩拜祈求鸡毛蒜皮保佑生意兴隆。
嫁毛虫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清晨人们纷纷走出屋子,在田边地头收取草叶、秧苗、树叶上的露水,带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后,在剪成条的红纸上书写“毛虫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等话语。写好后,将两张纸条交叉贴于屋内墙上,人们认为,这样可使庄稼免受虫害,并获丰收。
望丛歌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郫县一带。每年端行节举行。届时,远近的人们纷纷前往望从祠朝会上香,祭祀望帝、丛帝有德遗民,祝福庄稼获等于丰收。
六月六晒衣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相传,农历六月六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晒经的日子,故民间认为这一天晒的东西易于保存。民谣云:“六月六,晒衣服。”人们习惯于该日将衣物拿到室外晾晒,认为这样衣物不会被虫蛀。
蔡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八月举行。夹江是著名的纸乡,坊众多。广大造纸艺人奉蔡伦为祖师,家家供奉蔡伦神像农历八月正什新竹末沤好、旧料已用完的闲暇之期,艺人们便集资办蔡侯会。
女儿节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广元一带。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胶成群结队到生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备灶神马科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民间将腊月二十四日称为过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灶边燃灯点烛祭礼灶神,送灶神爷上天。
鬼城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丰都县一带,旧时,每至庙宇主神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丰都鬼城寺庙林立,届会众多,全年达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办玉皇大帝圣诞庙会,二月初二天子殿为阎罗王天子圣诞并天子娘娘肉身成圣期举行天子会,四月初八大雄殿为释迦牟尼圣诞办佛主会,九月初八丰都大帝对圣诞举办土地会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鬼城庙会曾一度中断。1988年4月18日,丰都县举办首届鬼城庙会,在保留原有庙会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贸洽谈、物资交流等内容。该习俗现在流行。
火把节 彝族民间传统的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起源传说校多,有说火把可驱灾去邪,有说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有说是纪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现在,凉山州将火把节与实行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商贸交流紧密结合,每年在节日期间举行火把节物资交易和盛大庆祝活动,并成功地举办’94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彝年 彝族年节。节期三天,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师占卜而定。如果当年五谷丰收,则可沿用上一年时间过年。否则另择吉日。节日早晨,人们鸣枪放炮,互相庆贺五谷丰收,祝贺节日快乐。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都阳节 彝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雷波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内容与汉族的端午节相近。节日这天,家家在门前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人带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间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赛马,尽情娱乐。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龙寺庙会 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节日那天,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尽情游乐。
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俄喜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赏花节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谢水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上九节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看花节。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下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晒佛节 藏族传统节日。时间各地不一,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举行。届时,各寺将珍藏的巨幅布画及锦缎织成的佛像取出,展示于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让广大群众观瞻。僧人口诵佛经,信徒们顶礼膜拜。
赛马会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插屋顶旗 藏族节日习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将一面刻有藏文经文的红黄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顶上。禳灾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异。有的白布红边,有的红黄相间又饰以黑色条纹。旗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将旗绑在旗杆上,有的则扎在树杆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几面旗。
羌年 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 羌族节日习俗。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赶年 土家族传统节日。又称调年会。时间在每年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因此比汉族过春节早一天,故称。现在,该习俗仅在少数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酉阳县东部。当地土家族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过年。为缅怀祖先,形成独特的年节习俗。
打春节 石柱县土家族传统节日。又称鞭春节、三坛节。每年立春日举行。
赶苗场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阔拾节 僳僳族传统节日。僳僳语音译,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流行于德昌县等地。时间在农历腊月底正月初,节期10天左右。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马歌会 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铜梁龙灯会 表演艺术。又称龙灯。龙灯流行全川,以铜梁龙灯最为有名。四川民间一直保留着舞龙的崇龙习俗。铜梁龙灯以扎制精巧、形象生动、舞姿优美闻名,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经济文化活动表演,受到人们赞颂。
抢银水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东一带、川西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争相早起担井水,称为抢银水。民间认为:谁最早担回水,谁这一年就会最兴旺发达。满缸清银水,象征财源涌进。有的地方还用抢回的银水烧茶,献于堂屋的神龛之下,祈求神灵保佑发财。
烧头香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旧时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到寺庙上香。大年初一,许多人竟相赶早,争着到届里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好运。
成都灯公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赏灯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新灯会在保留原来灯节特色基础上,从品种、式样、规模、影响等方面都大大发展了,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
自贡恐龙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自贡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届时,自贡市人民公园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灯会使用的灯具中有传统的纸扎彩灯、绢花彩灯、玻璃彩灯,还有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灯、霓虹彩灯、水下彩灯、低压流水灯、气体放电灯、程序控制灯等。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影视故事、民风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灯造形中,恐龙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并蜚声海内外。亥习俗现仍流行。
成都花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天举行。由成都花市演变而来。成都花市在唐宁时便十分兴盛,举办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开,最堪游赏。届时,远近的花农们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异卉运到成都,集中展览和出售。花会期间,成都及附近区县的名小吃均入园摆摊设点,供游人品尝。
雨水节回娘屋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该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梓潼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又称梓潼大庙庙会。流行于梓潼县一带。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后举办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来,该习俗重新流传,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观赏和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及旅游观光为主。
春社踩桥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瞧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瞧水场,到太平桥进行踩桥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都江堰市。每年清明节举行放水大典。
张爷会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相传该日是张飞的诞辰。届时,屠户门纷纷备好祭品,前往庙中祭祀叩拜祈求鸡毛蒜皮保佑生意兴隆。
嫁毛虫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清晨人们纷纷走出屋子,在田边地头收取草叶、秧苗、树叶上的露水,带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后,在剪成条的红纸上书写“毛虫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等话语。写好后,将两张纸条交叉贴于屋内墙上,人们认为,这样可使庄稼免受虫害,并获丰收。
望丛歌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郫县一带。每年端行节举行。届时,远近的人们纷纷前往望从祠朝会上香,祭祀望帝、丛帝有德遗民,祝福庄稼获等于丰收。
六月六晒衣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相传,农历六月六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晒经的日子,故民间认为这一天晒的东西易于保存。民谣云:“六月六,晒衣服。”人们习惯于该日将衣物拿到室外晾晒,认为这样衣物不会被虫蛀。
蔡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八月举行。夹江是著名的纸乡,坊众多。广大造纸艺人奉蔡伦为祖师,家家供奉蔡伦神像农历八月正什新竹末沤好、旧料已用完的闲暇之期,艺人们便集资办蔡侯会。
女儿节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广元一带。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胶成群结队到生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备灶神马科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民间将腊月二十四日称为过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灶边燃灯点烛祭礼灶神,送灶神爷上天。
鬼城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丰都县一带,旧时,每至庙宇主神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丰都鬼城寺庙林立,届会众多,全年达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办玉皇大帝圣诞庙会,二月初二天子殿为阎罗王天子圣诞并天子娘娘肉身成圣期举行天子会,四月初八大雄殿为释迦牟尼圣诞办佛主会,九月初八丰都大帝对圣诞举办土地会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鬼城庙会曾一度中断。1988年4月18日,丰都县举办首届鬼城庙会,在保留原有庙会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贸洽谈、物资交流等内容。该习俗现在流行。
火把节 彝族民间传统的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起源传说校多,有说火把可驱灾去邪,有说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有说是纪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现在,凉山州将火把节与实行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商贸交流紧密结合,每年在节日期间举行火把节物资交易和盛大庆祝活动,并成功地举办’94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彝年 彝族年节。节期三天,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师占卜而定。如果当年五谷丰收,则可沿用上一年时间过年。否则另择吉日。节日早晨,人们鸣枪放炮,互相庆贺五谷丰收,祝贺节日快乐。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都阳节 彝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雷波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内容与汉族的端午节相近。节日这天,家家在门前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人带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间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赛马,尽情娱乐。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龙寺庙会 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节日那天,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尽情游乐。
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俄喜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赏花节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谢水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上九节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看花节。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下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晒佛节 藏族传统节日。时间各地不一,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举行。届时,各寺将珍藏的巨幅布画及锦缎织成的佛像取出,展示于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让广大群众观瞻。僧人口诵佛经,信徒们顶礼膜拜。
赛马会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插屋顶旗 藏族节日习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将一面刻有藏文经文的红黄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顶上。禳灾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异。有的白布红边,有的红黄相间又饰以黑色条纹。旗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将旗绑在旗杆上,有的则扎在树杆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几面旗。
羌年 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 羌族节日习俗。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赶年 土家族传统节日。又称调年会。时间在每年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因此比汉族过春节早一天,故称。现在,该习俗仅在少数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酉阳县东部。当地土家族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过年。为缅怀祖先,形成独特的年节习俗。
打春节 石柱县土家族传统节日。又称鞭春节、三坛节。每年立春日举行。
赶苗场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阔拾节 僳僳族传统节日。僳僳语音译,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流行于德昌县等地。时间在农历腊月底正月初,节期10天左右。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马歌会 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铜梁龙灯会 表演艺术。又称龙灯。龙灯流行全川,以铜梁龙灯最为有名。四川民间一直保留着舞龙的崇龙习俗。铜梁龙灯以扎制精巧、形象生动、舞姿优美闻名,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经济文化活动表演,受到人们赞颂。
参考资料: http://www.psfshl.pudong-edu.sh.cn/xmxx/Project_SSZY_Show.aspx?id=3135
展开全部
元宵、汤团是两回事。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我见过机器做元宵的操作过程。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南方的汤团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汤团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可见,好的汤团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我见过机器做元宵的操作过程。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南方的汤团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汤团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可见,好的汤团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除夕之夜的吃饺子、守岁、正月十五吃元宵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联,风水,习俗,歇后语,百家姓,方言,生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1233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