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SbCl3+3H2O=Sb2O3 +6HCl
为了得到较多、较纯的Sb2O3,操作时要将SbCl3徐徐加入大量水中,反应后期还要加入少量氨水。试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这两项操作的作用。
谢谢大侠,小女子感激不尽! 展开
化学平衡移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如果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了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这叫做化学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
(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就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移动的结果是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特征:
从反应速率来看:若有v正=v逆到v正≠v逆某条件下平衡,再到这样的过程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从混合物组成来看: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发生变化,最后在新条件下保持新的一定,同样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时,逆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和v逆都发生变化,如果v正和v逆能保持相等,化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
扩展资料: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有浓度、压强和温度三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有气体参加、有气体生成而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指压缩气体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指增大气体体积使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例如:在反应N204(g)=2NO2(g)中,假定开始时N2O4的浓度为1mol/L,NO2的浓度为2mol/L,化学平衡常数K=2^2/1=4;体积减半(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后,N2O4的浓度变为2mol/L,NO2的浓度变为4mol/L,化学平衡常数K变为4^2/2=8,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了。
所以就要向减少反应产物(NO2)的方向反应,即有更多的NO2反应为N2O4,减少了气体体积,压强渐渐与初始状态接近。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平衡移动

2019-04-18 广告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指,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该原理最初由勒夏特列与1888年提出,是关于平衡移动判断与多种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基本原理,也是高中化学平衡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对比: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会向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条件:
(一)在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中,在保持平衡的某时刻t1改变某一条件前后,
V正、V逆的变化有两种:
V正、V逆同时突变——温度、压强、催化剂的影响
V正、V逆之一渐变——一种成分浓度的改变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 ΔH<0
分步的
SbCl3+H2O=SbOCl↓+2HCl
2SdOCl + 2H2O== Sd2O3.H2O + 2HCl
前期
HCl的H+浓度越高,H2O的水解越难,反应越难进行,
加多点水PH越接近7,H+对水的水解抑制作用越弱,有利反应进行
后期
Sb3+离子浓度很低,靠单纯的水的水解很难再反应下去,
已经达到它的K值,所以要加NH3·H2O促进水解。
SbCl3 + 2NH3·H2O = SbOCl↓ + 2NH4Cl +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