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有十五个师,在1954年3月5日,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扩展资料: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重要兵种,铁道兵诞生于战争的硝烟炮火,“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在朝鲜战场,他们用血肉铺就了一条“打不烂,炸不跨的钢铁运输线”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国之初,“汗水融化千层盐,风枪打通万重山”。
他们进军林海,决战成昆,把秦巴山区变成通途,先后在崇山峻岭的西南、人迹罕至的西北戈壁以及水网密布的东南平原,修建了 52条铁路大动脉。
1984年集体转业后,铁道兵遵循“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的信念,老兵新传。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保障铁路的畅通、完工,铁道兵显示出铁一样的意志,赢得了"世界上最顽强筑路人"的赞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是叶剑英元师对铁道兵精神的最好概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铁道兵有十五个师,在1954年3月5日,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扩展资料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是当代中国主题下的精神支柱。它内涵的强烈的时代价值和高贵品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职业教育、职业文化建设的形象教材。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并无二致。
艰苦奋斗,一方面说铁道兵的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另一方面说铁道兵的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的铁路;
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这个愿景是崇高的,是伟大的。
从历史的大视野看,“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
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所以,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是具有铁道兵的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1976年1月,担负北京地铁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和仓库、机修厂等8个单位的5.3万人改为基建工程兵,脱离铁道兵建制。
1980年开始,铁道兵开始缩编。当年4月8日,铁道兵撤销了9个团。当年8月28日,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万人缩减去17万人,保留约20万人。
1983年,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全部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