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止不止者戒 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出自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二、译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二、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原文: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翻译: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樵者:打柴的人。窘迫: 这里指情况很危急。蛇行而入: 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钻进去。窒:堵住。
出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扩展资料
启示:
人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就如那只老虎,明明空穴难以容身,还非要再往里去以捕食樵夫,最后樵夫脱身,它倒把命丢掉了。
贪,是人生中的大忌,选文中的老虎就是因为贪而毙命。所以说,当止则止,否则也会落得选文中老虎的下场。
作者成就:
纪昀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纪昀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
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多部重要典籍编修。因此,纪昀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一生悉付《四库全书》,其《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在政治上,纪昀关注民间疾苦。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水灾,饥民拥入京师就食,纪昀急忙向皇帝上疏陈情,奏请截留南漕官粮万石,到灾区设粥放赈,京师饥民不驱自退,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虽然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但在客观上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不能不说是一宗善政。
原文: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清·纪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当止不止者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阅微草堂笔记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翻译】:
有个樵夫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樵夫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樵夫,就奋力勉强前进。樵夫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对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译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清·纪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